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韻:風(fēng)度,習(xí)慣。三十年:應(yīng)該是十三年,版本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倒文。曖曖:光線昏暗。墟里:村莊。虛室:空闊獨自居住的房間。樊籠:鳥籠,比喻塵世。
入選理由:
描寫田園之美的代表作;思想主張的宣言書;詩人心目中理想的人類社會藍圖;組詩的總綱篇章。
詩詞賞析 這是詩人初歸田園時的作品。陶淵明究竟給后人,特別是給后世的文人留下了什么?對后世社會產(chǎn)生了哪些重大的影響?這是應(yīng)該條分縷析的。可以說,本篇幾乎綜合了很多要點。一是田園美在什么地方,詩人給我們作了描述,美在寧靜自然,美在祥和無爭,一切有生物和無生物都處于各不相擾的自由天地。“曖曖”以下四句寫田園美的大環(huán)境,“戶庭”以下兩句寫田園居的小環(huán)境,是有個性的美。二是詩歌的審美風(fēng)格開創(chuàng)了新派,以前盡管也有寫山水田園的篇章,但數(shù)量有限,更為重要的是風(fēng)格不同。本篇的田園讓人感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新意,審美體驗有洗盡塵念的快意,那就是淡遠寧靜的詩風(fēng)影響。三是人間的“樂土”(《詩經(jīng)》中已經(jīng)提出)是怎樣的社會,具體可見可感如何,本篇和《桃花源記》共同做了回答。小村莊,小社會,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矛盾和沖突,“雞犬之聲相聞”,這就是作者對“樂土”的理解,當(dāng)然這里有道家的思想在其中。這樣的社會中國人在奮斗追求,外國人也在向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可資比較。四是文人,有知識的人應(yīng)該在古代怎樣生存,李白曾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詩句,實際就是陶淵明如有個性不堪,寧愿辭官回歸田園的思想翻版。陶淵明之后,不知有多少人選擇了這樣的道路。進一步說,這似乎成了古代個性突出、前程失意的文人所能選擇的最佳道路。
上一篇:《駱賓王·帝京篇》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憶江南(三首)》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