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進士,在邊地做幕僚時多,所以多寫邊塞詩。詩歌體裁最成功的是七言絕句。受降城:這里指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境內烏加河北岸。回樂烽:在西受降城附近。蘆管:笛子。
入選理由:
前兩句雙用比喻,巧妙地用色彩表現景物和環境,是借景抒情的邊塞詩名篇。
詩詞賞析 邊塞詩是唐詩中的奇葩,數量不少。盛唐時最盛,是盛唐氣象的標志之一;中唐以后衰落。本篇以及作者的其他同類作品就是詩歌史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邊塞詩的題材內容豐富,寫法也各異。本篇側重寫征人思鄉,厭戰的思想包含在其中。盛唐的英雄氣概沒有了,這正是隨著唐帝國國力日漸衰弱而來的必然趨勢。
本篇的藝術表現力強。背景描寫雙用比喻,天地之間一片白,空曠茫茫,廣漠無邊,同時又是死一樣的寂靜。在這空曠寂靜之中,人的生命個體顯得愈發渺小,變得無足輕重。但是,人的情感卻是不死的精靈,它比任何事物都更強大。人在邊疆戍守打仗,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好像永遠也不完結,勝無希望,敗也不能承受,恐懼和死亡隨時都縈繞心頭。想家想親人,想戰爭快些結束以告別恐懼和死亡,回歸田里做一個自由人。想得很多很遠,尤其是在夜里。詩寫夜里,時間就選得很好。夜深人靜,最容易動思念之情,加上冷霜似的月光照耀。吹笛之聲來自何處何人不重要,但都能在此時產生極強的效果,何況笛聲是思鄉懷人的傷感曲子。就這一支曲子,引得“一夜征人盡望鄉”,多么深情,多么形象的望鄉啊!詩中一字不說愁苦,而愁苦全在征人的望眼之中了。明代學者王世貞說:“絕句李益為勝,‘回樂峰’一章,何必王龍標、李供奉。”竟將其評價在李白、王昌齡的七絕創作之上了。清代學者李慈銘說這首詩“高格、高韻、高調”,盡管有些玄虛,但詩押“陽韻”的響亮卻是可以感受到的。
上一篇:《李清照·聲聲慢》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