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絲絳:絲帶。
入選理由:
詠物詩中的名篇;絕句中用比喻最多的篇章。
詩詞賞析 可能是在長安某年仲春某日,詩人被京城的柳樹吸引,遠看、近看之后,忽然有得于心。這煙柳滿皇都之后的柳樹依然很美,是誰造就了這美呢?于是詩人將長期與柳樹相處的愛,對春天的愛,以一妙喻而完成了這首詩。詩共四句,幾乎句句都用比喻,這在絕句中是罕見的。柳枝像碧玉,柳條像綠絲帶,柳葉似裁剪而出,春風似剪刀,兼用擬人比喻就更靈動。前兩句是較遠的視角而得。有人將第一句解作南朝宋汝南王的愛妾碧玉,泥于一“妝”字,認為是將柳樹比人。其實此處應細品,將之比作小家碧玉的女子是不妥的。碧玉小家女給人的感覺是小巧玲瓏,小美人模樣,與“一樹高”不和諧。長安的柳樹高大,很難形成小巧的人物通感。二月里的柳樹枝葉,顏色已較深,比喻成碧玉裝飾而成,正合遠觀的感覺。柳枝柔軟,比喻成綠色絲帶也很恰當。后兩句是近看之后的聯想。走近之后,柳葉的小片就看得清楚了。那密密的小葉片整齊規范,真像裁剪而出的一樣,于是詩人才得到了最新奇的比喻,是春風裁剪而出的,“二月春風似剪刀”成了這首詩最有名的比喻,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它不僅比喻美妙,而且還具有春風帶來生機的深廣內涵。
上一篇:《杜 甫·詠懷古跡(其三)》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于 謙·詠石灰》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