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明妃:王昭君。魏晉時因避司馬昭的諱而改稱。紫臺:皇宮。青冢:王昭君死后安葬在草原,據說墳墓上的草常青。省識:看。
入選理由:
在寫王昭君題材的詩歌中靠優美的抒情,華美的辭藻,工巧的對仗等取勝的詩。
詩詞賞析 王昭君的故事流傳久遠,傳說很多。唐詩中以她為題材的詩歌也很多,對她的評價約略可分為兩派:一是悲其身世,感其不幸;一是認為她的和親對和平影響甚大。前一派的作品很多,本篇也可歸入;后一派的作品很少,但卻如魯殿之靈光,閃耀天地。中唐詩人張仲素有一首小詩,標題《王昭君》,詩曰:“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結尾兩句高度評價了昭君和親帶來的結果: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完全結束了,人民安居樂業了,經濟繁榮了。前一派詩歌最突出的是中唐戎昱的《詠史》,其中有“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倚明主,安危托婦人”等句,他是堅決反對和親政策的。
杜甫的詩也是詠史,只是詩人因流落夔州,其地與昭君的故鄉秭歸(今屬湖北)較近,古今相感,連及自身而寫了此篇。此詩的思想傾向是消極的,情感是哀傷的。它的流傳全因為詩語和技巧與“愁苦之詞易好”相結合的影響。首聯寫詩人所處的夔州到昭君生長的荊門(廣義而言)都是山峰溝壑,一個“赴”字動感十分。詩人重在表現其地的險峻邊荒,襯托第二句昭君的出生,險峻之地居然也生出這樣的美麗女子。詩人的另一首詩《負薪行》寫夔州一帶的婦女生活艱辛,加上戰爭帶來的災難,因此很多人面容憔悴,相貌不佳,最后兩句說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準確地解釋本篇的“尚有村”三個字與前一句的關系。頷聯很有名,關鍵是修辭用語和筆力概括。美麗的昭君一離開漢宮,到了北方的沙漠草原,立即就陷入了地獄一般,死后凄涼,只有一個個的黃昏伴著她的墳墓。詩的上句寫“一去紫臺”,下句馬上就寫“獨留青冢”,中間什么也沒有留下,好像昭君的生命立即就結束了一樣。這與古代的某一個傳說寫昭君根本沒有到匈奴,而是在途中自殺有一些聯系。不過這樣的傳說是根本不合史實的,《漢書》記載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還生有孩子。這里無論是依據什么來寫,都可以看出詩人對她的出塞評價是否定的,詩句寫顏色的強烈對襯,每句雙用,這就是修煉的特點。“紫臺”與“朔漠”,“青冢”與“黃昏”,光是色彩就多么凄涼啊!盡管“朔”不是顏色字,但大雪黃沙是直接出現在讀者眼前的,就像“黃昏”的“黃”也不一定是黃顏色一樣,這樣對偶才不死板。頸聯從聲音上著筆,還是情韻深長。人們只能看到昭君美麗的畫像而思念了,只有月夜在幻覺中聽她魂魄歸來時衣飾上的環佩響聲了。王安石的《明妃曲》有“低回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句子,昭君即使憂愁的樣子也很美麗,也讓漢元帝失魂落魄。杜詩此處有譏諷漢元帝的含義。尾聯借傳說昭君去國時彈著幽怨的琵琶來哀悼她的不幸。真可憐呀!連琵琶聲都變成“胡人”的腔調了。唐代詩人詠昭君的詩歌中,多以琵琶為主要意象來抒情表達。
上一篇:《左 思·詠史(其二)》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賀知章·詠柳》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