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交忽千里,輶車蒞遠盟。幽人重離別,握手送征行。晚霞浮極浦,落景照長亭。拂霧揚龍節,乘風遡鳥旌。楚山百重映,吳江萬仞清。夏云樓閣起,秋濤帷蓋生。陸侯持寶劍,終子系長纓。前修亦何遠,君其勗令名。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是江淹《別賦》中的名句。古往今來,大部分贈別詩也確實跳不出低徊感傷的基調。然而盧思道此詩,卻是剛健明快、挺拔開朗,歷來為人推重。
司馬幼之,出身世家大族,由北齊入北周,后仕隋,不久去世。《北齊書》稱其“清貞有素行,少歷顯位。”出使南朝之事,史書雖無明文,但北齊與南朝使者往來頻繁,應是北齊之事。
“故交忽千里,輶車蒞遠盟。幽人重離別,握手送征行。”輶車,輕車。詩歌開門見山,拍入詩題。多年好友,遠行千里,前去南朝盟國通問修好。詩人友情深篤,握手送別。“幽人”二字,耐人尋味。盧思道在北齊待詔文林館,官職清要,然而不以職位自炫,而自稱“幽人”,意在說明生性淡泊,不慕榮利,卻寄心山水。司馬幼之作為詩人故交,被詩人看重,則他的秉性也已暗中點出。行者與送者的生活情趣,決定了詩歌于紅塵馳騖中自具清逸瀟灑之致。
點題之后,詩歌轉入送行。“晚霞浮極浦,落景照長亭。拂霧揚龍節,乘風溯鳥旌。”龍節,刻著龍形的使者符節。前兩句刻畫送行地點,后兩句刻畫送行場面。送別處,遠水長亭,夕照晚霞,詩人有意突出環境之色澤絢爛、風物宜人,滿溢著詩情畫意,而全無蕭瑟氣象。送別時,使臣隊伍龐大,龍節高揚,披拂夕霧,鳥旗翻飛,回蕩晚風。詩人避免正面描寫友人本身,而擷取出行隊伍群象,側面取影,表現出使臣的威高權重,地位尊貴。有意以明麗風光為背景,陪襯莊重出使,已可見詩人的情性流露。
然后筆鋒陡轉,跳越現實,懸想將來,以修辭中示現手法,擬出友人行役之樂:“楚山百重映,吳江萬仞清。夏云樓閣起,帷蓋秋濤生。”楚地群山,百重掩映;吳國江水,澄澈見底。夏云變幻,如空中見樓閣多姿,秋濤騰踴,似波心出帷蓋紛沓。畫面層次豐富,色澤清麗,或宏闊、或雋秀、或閑散、或磅礴,移步換形,各極其致。這些詩句既是盧思道本人情趣所在,又扣緊出使南聘的詩題,再一次從政治題材中表現出詩人情性所好。
然而身負王命,終究不是浪跡山水,所以詩歌以正面勉勵歸題作結。“陸侯持寶劍,終子系長纓。前修亦何遠,君其勗令名。”首句用西漢陸賈事。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命陸賈游說南越王趙佗北面稱臣、歸順中央。陸賈順利完成使命,歸來后,將趙佗所贈禮品分贈諸兒,自己留下一劍,價值百金。次句用終軍事。漢武帝命終軍勸說南越王入朝,終軍慷慨陳辭:“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出使后亦不辱君命。詩人以二位前賢為榜樣,勉勵友人追步前人、建立美名,表現出對友人的殷切期望、真摯祝愿。全詩至此,緊扣題目,不枝不蔓,結構緊湊集中。
與一般宦游贈別詩相比,此詩選材、立意自具特點。友人受命出使,送行顯貴定然踴躍,歡宴送觴、歌吹絲竹自是意料中事。到達南朝,當局禮儀隆重,接待殷勤,也是必然之舉。詩人一筆略去這些紛繁場面、政事往來,卻注目于落日晚霞,醉心于水色山光、看云聽濤,以明媚風光淡化政治色彩,這就突出了詩人與友人寄情自然的雅韻高風、入世作為中的出世向往。清人陳祚明評盧思道詩曰:“才致清逸”,確是有識之見。
上一篇:《贈兄秀才從軍十八首(其九、其十四)嵇康》原文|賞析
下一篇:《贈周處士·庾肩吾》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