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淮既淼淼,曉霧復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暉。
晴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
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
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
楊廣即帝位不久,即赴揚州游幸,《早渡淮》是赴揚州途中經淮河而作,全詩寫淮河景色,準確而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平淮既淼淼,曉霧復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暉”四句寫淮河晨景,水氣蒙蒙,頗具特色。淮河在安徽、江蘇一帶,是處于平原地帶,所以一開頭就用“平”字來形容“淮”。淼淼,即渺渺,水勢遼遠。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其下游,已是水鄉澤國,故以淼淼形容。霏霏,霧氣飄浮。水鄉之晨,曉霧霏霏,是極自然的現象。“淮甸未分色”承接上句的“曉”,曙色初來,大地尚呈朦朧之態,又兼霧氣霏霏,自然難以分辨田疇、小河、池塘、草地……。甸,草地,此借指平疇。“泱漭共晨暉”,總寫淮河以及兩岸平原連成朦朧一片,共同籠罩在晨暉之中,金光播灑在舒卷的霧氣之上,顯示出特殊的美感。泱漭,朦朧不明。這四句扣緊題目中的“早”,又結合淮河的自然景觀。
“晴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四句,一方面承前四句將時間向前推進,一方面轉入渡淮所見,緊切題旨。“轉孤嶼”的“轉”和“出長圻”的“出”兩個動詞用得十分精彩。水中孤嶼,地形不高,渡淮的詩人處于動態之中,他眼中的孤嶼在晴霞中展示,自有“轉”態;船上的錦帆,高聳空中,它在晨暉中展現,自然應以“出”為合理。日上三竿,天朗氣清,放眼淮河,賞心悅目。潮中魚兒躍浪,岸邊鳥兒鳴飛,何等生機勃勃!何等意趣盎然!詩人從渡淮中引出了濃烈的詩味,引出了豐富的情采。
“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二句以聯想結束全詩。眼前春色宜人,料想秋日晚景,淮河又有別一番清麗情味,使人愁因水逝。這就豐富了淮河的美,詩篇的美。
上一篇:《早春·宗懔》原文|賞析
下一篇: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謝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