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落已盡,愁思猶未央。
春風難期信,托情明月光。
《讀曲歌》共八十九首,并不按一定的思路和邏輯順序排列,它們的作者和主人公并非一人,所詠也并非一事。但這些詩大抵是歌詠愛情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不妨接續著前面所選“柳樹得春風”的思路來閱讀,來體味這一首詩。同前首一樣,它也是運用“賦”法,直寫其景,直書其事,直言其情。如果說在前一首中,那位閨中少婦面對著鵝黃鴨綠的柳枝,雖明知丈夫歸來無望,卻又總帶著一絲渺茫的希望;那么到了這一首,她則完全地絕望了,至少今春兒是完全地絕望了,因為“桃花落已盡”,春天就要逝去了。像前首用“柳樹得春風”起興一樣,這首用“桃花落已盡”起興,都是十分得體的。“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劉希夷《代悲白頭翁》)。落花,特別是那零落的桃花,最容易引起自認為“紅顏命薄”的多情女子的感傷。看它一片片,一瓣瓣,輕輕地飄,紛紛地落,多么像她一絲絲、一縷縷飄逝的夢幻。這里用的是襯托之法:落紅遍地,襯托她絕望滿懷。但這種襯托同時卻又是一種反襯:桃花可以落盡,愁思卻是無盡(“未央”即無盡之意);落花流水悄然去,離愁別恨不絕來。她再也不敢抱有丈夫很快歸來的指望。她雖“身無彩鳳雙飛翼”,卻有著想象的翅膀。于是她便忽發奇想:“春風難期信,托情明月光。”既然丈夫歸來無望,那就不如把情思寄給他吧。但她卻不再相信那信步游蕩、吊兒郎當的春風,它不可倚憑,整個春天都沒有帶來什么可以慰藉的消息。她轉而拜托月光。那遍照萬物、無屆弗至的月光,成了她的情意的載體,相信它一定會轉達她的思念,一定會催囑丈夫早日歸來。“托情明月光”,想象多么奇特,意境多么廣袤,情調多么柔婉,啟迪了后來多少詩人!如李白的名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顯而易見,是從這首民歌中脫胎而來的。最后應當說明的是:筆者由于姑且把此詩與“柳樹得春風”連在一起鑒賞,從而也就把抒情主人公看作是位少婦,其實把此詩看作是一位少女思念遠別的戀人之作,也完全可以順理成章,并且也是同樣感人的。
上一篇:《讀曲歌·吳聲歌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讀曲歌·吳聲歌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