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社會》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不題撰人。漱石生序謂 “是書作于旅美華工”,而阿英認為作者“大概是一個熟習在美華工華商的知識分子。”(《晚清小說史》)48回。1905年上海圖書集成局刊印。
書敘阮通圃攜妻兒從外省回故鄉蘇州,失業在家,以其妻舊棉襖當得兩百錢,因請人喝茶吃酒揮霍殆盡,妻數著剩下的七個錢號啕大哭。蒙學堂教習李心純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忍痛賣掉祖傳王臨山水大幅十二軸,只得洋錢三十元。莊明卿、滕筑卿在蘇州合伙開行,但不出三兩月就關門,因同往上海,偶見報上登“外洋招工告示”,遂到廣州報了名。其時阮通圃及妻女、魯吉園等迫于生計,也都報了名。
不幾時開船,底艙里擠滿了華工,手腳都鎖著鏈子。阮通圃被洋人用頭號大鏈穿進辮子,連身連手腳盤在船艙的柱子上,又是腳踢,又是棒打。吉園等買通了工頭,才把通圃的鏈子解下,平放下來。第二天中午,通圃終因傷重離開了人世。秘魯洋人即叫人舉尸拋海。此后,又陸續死了一百五十多人。吉園幸被水手華阿大留作管帳,保全了殘生。船到秘魯,洋人叫華工站起,一個個押上扶梯,灑避瘟藥水。站不起、走不動的,由水手拖,拖走一千七八百人。后面有班華工,一個壓一個,亂疊做一堆,又聞一股惡臭直從底下沖上來,原來下面七八十個,已血肉模糊。洋人馬上叫人把腐尸鏟在大竹簍里,連簍丟下海去。船至終點科羅,巡捕押華工進工房,四人一間,以鐵索連扣四人的頸頭,系在屋面椽子上。次晨,華工被押往京城利馬,說是到什么山上做苦力去了。
不久之后的一次航行途中,吉園在華阿大處翻書解悶。書敘明萬歷年間,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大肆屠殺華僑,華僑赤手空拳,死了二萬五千人。吉園因此大吃一驚,只擔心去秘魯的華工無一可望生還。吉園隨船返回到香港,過了半月又開往美國舊金山。吉園見心純去美國做生意,告訴他那里“種族的界限極是分明”,勸他及早歸國。同心純合伙的王伯符,曾到過舊金山,覺得美國對待華人的態度變了樣。老客顧子豐說:“那時舊金山一片廢土,要靠中國人種地筑路、開礦淘金”,如今開發了,“恨中國人占他的生意,沒事尋事的欺侮”。明欺中國人沒有實力作后勁。
子豐早在舊金山開煙草公司,他幫助心純、伯符開起了縫衣公司。可是美國的禁工條約下來,中國工人、商人就站不住了。心純店里的工人鄔阿雙,居住證一時找不到,被捉去收監。不幾日,被驅逐回國。隔壁開飯店的何錦棠,一妻一子從廣東來,美國關上委員盤問口供,因一語之誤,竟不準上岸。何錦棠只好一家子離境。開雜貨行的大商汪紫蘭去碼頭接前來探親的妻侄,卻見他們被關進木屋,原來只為街名說差了一字。妻憂郁成病,紫蘭只好呈明情愿變產,攜妻侄回國。伯符堂兄帶兒子探親回美國,關上硬說他是工人,要押回中國。他和官員辯了幾句,父子倆統統被關進木籠。子豐、心純勸伯符父子回歸,免得被折磨死。伯符才把堂兄父子送上船,回到唐人街,只見十幾輛馬車坐滿中國人,脖子上都扣著鏈子。巡捕還在四處抓人。原來,前些日清政府駐美武官譚隨員被巡捕橫加毆辱,自縊身死。這天巡捕又借查冊,以泄余怒。
如此,美國政府一天一個例,“愈出愈奇,愈奇愈酷?!鄙坦身棧苊绹脑闾?,只望公使,只望政府,可他們自己也保不住了。子豐、心純終于議定:分別清理帳目,變產回國。歸途中,心純他們計議抵制美貨、興辦實業。
華僑,在很多人心目中幾乎是“闊佬”的同義詞,而美國更是夢寐以求的黃金世界。至于華僑的來歷以及他們經受的種種苦難的生活,人們就知之不多了。近代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誕生的通俗小說《苦社會》,以虛構和紀實相結合的筆法,細致地描寫了華工被迫出國謀生,在“豬仔”船上、上岸后及在美國所遭遇的種種酷虐,不啻為我們了解華僑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象教科書。
在腐朽黑暗的滿清政府統治下,無數窮苦的中國人民為一線求生的微光所吸引,離開故鄉熱土,踏上了去異國的途程,可是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夢想的破滅。剛一上船,華工們就失去人身自由,被禁閉在陰暗的底艙內,既過于擁擠,又不太通風,真正如同坐牢。幾十天路途中沒有一頓吃得飽,兩塊又黑又硬、口咬不動的饅頭,只算喂豬; 撒尿出恭,輕易不得動彈,就在褲襠做個坑廁; 蹲在板上,合一合眼,就算睡覺; 蹲不住跌下,壓倒別人也沒人能過來扶。每天鞭打腳踢、哭聲罵聲時有所聞。據有關資料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華工的死亡率有的竟達45%,而販賣華工的船只也因此獲得了 “浮動地獄”的臭名。
僥幸能夠活下來的人,上岸后集中住在牢獄似的寮棚里。那寮棚是“高處不到三尺,闊處不到五尺,曲了身子進去。沒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只在地下鋪了一層稻草,腳踹時又濕又冷”。不僅如此,還要用鐵索將四人連續鎖起,屋外放著馬隊巡行。白天則在工頭監督下,帶著腳鐐勞動十幾個小時。華工就這樣成了 “隱蔽的苦力奴隸制的犧牲品”。(恩格斯《馬恩全集》第四卷P146)
但華工的辛勤勞動并沒有獲得在當地生存的權利。小說自三十六回后,廣泛地揭露了美國政府一手制造屠殺、掠奪、驅逐華人的種種暴行。對于華工、華商、留學生,美殖民者必欲驅之殺之而后快。甚至大清帝國的駐美武官譚隨員,只因晚上在街上微微咳了一聲,就被巡夜的“十幾根棒,只望背上起落”,百般凌辱后又無理逮捕,逼得譚隨員自縊身死。所有這些令人發指的殘暴行為正說明了那個號稱“自由祖國”的本質所在!
《苦社會》的作者是用一枝飽蘸血淚的筆去書寫近代華工苦難史的,故漱石生序謂此書:“自二十回之后,幾乎有字皆淚,有淚皆血,令人不忍卒讀,而又不可不讀。”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作者采用多種多樣的敘述筆調緊密相關。
第一,白描。“伯符……回到唐人街,只見十幾部馬車,一排列定,車上坐滿中國人,頭里扣著鏈子,巡捕還四處捕捉男女老少,靜悄悄地沒有什么聲息,倒只有狺狺的吠聲,吠個不住。……只見心純失了色,坐在椅上,……兩個人呆守在門邊,只聽街上馬蹄聲,來來往往直到下半夜才靜?!边@段如畫的文字,從當事人的視覺和聽覺著手,渲染了華人街上一派“鶴唳頻驚”的恐怖氣氛。既是客觀敘述,又是心理感覺,二者緊密滲透,相互參證,揭示出華人寄人籬下的悲慘處境,又從一個側面對于美國政府迫害華人的罪行給以有力的控訴。
第二,抒情。作者有時也直抒胸臆?!翱?秘魯人的刻薄不用說了,就是秘魯的天,不知和中國人為什么事也犯了對了。……啊呀呀! 不好了! 漏了! 面上掛了珠子了,身上都潮了。……啊呀呀,我的天啊! ……中國人到這里又遇著這時候,任你叫破喉嚨,有人也不來睬你??? 真真是不如豬圈了?!边@里作者懷著一顆深沉的體恤之心,完全把自己化作在風雨飄搖的寮棚里受難的華工,感同身受,想他們所想,喊他們所喊,其鮮明的傾向性,在閱讀過程中必然引導讀者步入特定的情感空間,受到藝術的感化。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天叫地的責問,顯示出一股發自肺腑的不平之氣,其巨大的情感力度,也將在讀者心靈深處引起強烈的震撼。
第三,議論。造成華工不幸的根源是什么?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悲憤地指出: 一是美殖民者“欺軟怕硬”,視中國為“積種衰弱”的東亞病夫,“沒有實力作后勁”。二是滿清政府奴顏媚骨,“中國媚外的工夫一天工似一天”,“我們中國的官怎么就不替百姓想點法,盡人欺侮,裝聾作瞎的呢?”“中國官收刮百姓的銅錢的日子還嫌短,工夫少,哪里來得及再管百姓的性命?”這些穿插在敘事中的議論,都不是人為外加的產物,而是客觀事實的邏輯延伸,大大深化了小說的思想內涵,起到了 “點睛” 的效果。
但是,一部作品如果僅僅描寫苦難,充其量只能獲得廉價的憐憫?!犊嗌鐣返母叱幵谟谒压P觸深入到受難者的內心,揭示出他們對于不合理的命運的英勇反抗,這樣在低沉的基調中又蘊含著激昂,使《苦社會》一書成為真正激動人心的悲劇。書中塑造的知識分子群像,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設置的。阮通圃是一個反抗者。這個鄉宦之子,盡管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卻沿襲著揮霍的惡習。所以他不管妻兒挨餓,用當得的兩百錢,從早到晚請人喝茶吃酒,但他身上更主要的是稟持一股剛正之氣。寧可一輩子受窮,也不愿低頭向人,干那卑鄙的行徑。這種可貴的品格最終導致了他的毀滅。本來他充當一名醫士,可謂 “高等”華工了,但他偏不肯低聲下氣地伺候洋人和工頭,結果遭到忌恨,受盡折磨而死。與阮通圃相比,魯吉園是一位思想者。這個人物對于丑惡的現實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滕筑卿、莊明卿出洋之前曾有如意的打算,是吉園一番剴切的剖析打消了他們美妙的念頭。吉園還善于看破對手貪婪的本質。目睹通圃的慘況后,是他聯合滕筑卿、莊明卿奔走求告,以自己的血汗錢買通洋人和工頭,替通圃卸掉鐵鏈,為之療傷。最為感動我們的是他深沉的憂患意識。吉園自己脫離了虎口,偶爾讀到西班牙殖民者屠殺華僑的書,不禁為謝履安等人的斗爭計劃深深憂慮,惟恐他們遭到不測。三人之中,李心純更是憂思深廣而又腳踏實地,作者把他處理成一個艱難的求索者的形象。一開場這個人物也逃脫不了那個時代下層知識分子的宿命。他盡力充任塾師,卻入不敷出,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只得在年關前淌著眼淚,賤價賣掉祖傳名畫。后來在阮通圃幫助下,他到上海謀生,積攢了一筆錢,又到美國圖謀發展。但美國政府蓄意排華,華工華商的處境愈來愈難。心純起先醞釀全美華人同心協力,與美國政府作拼死的斗爭;其后他進一步看穿了美殖民者的排華目的,毅然束裝回國。經過從出國到歸國這樣一個艱難的回旋,李心純意識到:個人的生活是和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立意興辦實業,從根本上為積弱的中國尋求富強的道路。這清楚地表明: 李心純已經成為近代史上不畏艱難、尋求真理的無數先進的中國人中的一員。因此,縱覽全篇,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歸納: 阮通圃、魯吉園、李心純以他們歷盡劫難的生活道路,從一個側面形象地揭示了那個屈辱年代里中華民族艱難求索的歷程。
《苦社會》的結構頗具戲劇性。全書實質上由三場戲構筑而成。第一場引子部;地點在國內。以阮通圃、李心純、陸賓秋、滕筑卿、莊明卿等人為中心,展開廣闊的社會背景,從各階層、各方面描繪晚清社會的天災人禍和民不聊生,“真覺生之可哀,死之可樂”,從而生動地揭示了華工出國逃生的根本原因。第二場展開部,地點在“豬仔”船上; 以魯吉園等人作為身受者和目擊者,敘寫華工在旅途中經歷的種種非人待遇和觸目驚心的事實,有力地控訴了殖民者的暴行。其中尤以阮通圃一家悲慘的死難最為凄惻,形成了全書的一個小高潮。第三場高潮部; 地點在美國,以李心純、王伯符、顧子豐為機樞,廣泛描寫美國當局羅織條例,殘酷迫害華工、華商的倒行逆施,真是哀音疊起、變故紛然;最后在逼人的鼓點聲中嚴峻地提出了民族危機的問題,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這樣基本上以中心人物帶動中心事件,以時空的自然順序完成了 “華工血淚史”的因果演繹。
如同大多數晚清小說一樣,《苦社會》在思想藝術上的缺陷十分明顯。作者對清政府批判不力,對殖民者抱有幻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說的戰斗力。由于成書匆忙,續集未及刊行,現在看來全書情節安排多有脫榫之處,有的還未能充分展開。另外在強調小說的功利性的晚清社會,《苦社會》較多地拘泥于史實,缺少必要的藝術想象,因而在塑造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方面成就不大。但是,考慮到歷史性的因素,《苦社會》畢竟是保存至今可以見到的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所涌現的比較優秀的作品。
上一篇:《花神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英云夢》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