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才子書》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 《女才子傳》、《閨秀佳話》、《美人書》、《情史續傳》。題“煙水散人著”。煙水散人即徐秋濤,學術界看法較一致。而徐秋濤是否即秀水徐震,尚存爭議。全書十二卷,每卷一篇,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有清順治刻本; 乾隆十五年大德堂刊本; 道光二十七年味根齋刊本; 其他有申報館聚珍本等數種版本,篇目不同,目次有別。1983年春風文藝出版社排印本。據大德堂本,書約成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
《女才子書》是專寫婦女的小說集。書中人物都是作者“近世所聞”,對“古今名媛,已經載之史傳者,雖美弗錄”。有年代可考的人物八個,其中六個是明萬歷以后的,兩個是天順、成化年間的。在地域上,作品中除一人以外,其余全都是生活于東南地區的人。作者也是“生于吳、長于吳,足跡不越于吳”的人。作品有著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明嘉靖后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手工業繁榮,在婦女問題上,也得風氣之先。這本小說集便在這方面提出了不少探索性的社會問題。
《女才子書》首先在“才”字上闡明作者的新觀念。作者定出的女才子的“才”的標準是“膽識和賢智兼收,才色與情韻并列”。又以 “賢也,智也,韻也,斯為上也”,強調聰明才智和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的統一。
關于“才”的傳統觀念,當然首先是讀書、識字、能詩善文。因此小說集中幾乎所有的女子都具有這一基本條件,都能詩善詞,精于音律,多才多藝,有著相當高的文化教養。作者寫她們從小都喜讀書,根基甚厚,楊碧秋五歲授書,崔淑四歲讀詩,張畹香七歲工詩詞。馮小青的詩詞更不同凡響,在須眉之上……
“才”還表現在有豐富的知識上。郝湘娥不過是一婢女,但堪稱博學,年十六除“能詩能奕,又善繪花草人物”外,更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對文物有很高的鑒別能力,能識漢武帝時浮忻國進貢之異香; 唐末高季昌之瓦壚; 又能辨識滇南金、于闐玉。并精通音律,能指出當代名家演奏時之些微舛錯,并為之陳述源流,分辨派別,作示范糾正。她有著多方面的精深的專門知識,堪稱女學者。
“才”更表現在“智”與“識”上。表現在她們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智慧與膽識。張畹香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她大至對政治形勢的分析,有獨到的見地,她認清南明小王朝的腐朽本質,預見它必然覆滅的結局,阻止丈夫出任,主張“無道則隱”,告誡丈夫不可“被錦繡而為享祀之犧牲”;小至對富而無德的鄉紳趙宦一家的判斷,和對“吝且刻”的鄰居的預言,都在實際中證明了她的準確無誤。由于她的智慧和有識見,她自己的婚姻解決得美滿,避免了災禍牽連。她的才智不是什么神機妙算,而是出于對事物細心的觀察和有根據的分析,及正確的推理判斷能力。從對個人婚姻、家事、國事以至對賣金餅者、賣花簪者等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人物事件的處理,均表現了她的智慧和卓識。《女才子書》寫了不少在婚姻問題上有卓越識見的女子,她們的識見超過父母,自己擇偶的都比父親代擇的高明得多,觀念進步得多。而且,一旦認準之后,意志之堅定,態度之堅決,行動之機敏,又在男子之上。幾乎所有的私奔都是女子先作出決斷的。作者在《宋琬》中贊揚道:“文士之膽,不如女子更險(指私奔的膽量);文士之心,不如女子更巧?!薄安拧?的概念已并非只是弄文舞墨,還包括處理實際問題中的膽識與智慧。
以上是《女才子書》顯現出來的有關的 “才”的觀念,顯然比傳統的才的觀念有了擴大和更新。
作者還經常對“美人”的概念闡明他的新認識。如認為“色莊語寡”者,未足為“艷”;精于女紅而不讀書,不會吟誦者,不能稱“雅”;行坐不離繡床,不會“倚欄待月”怨春傷時者,不為有韻。而這些不艷、不雅、不韻者,正是恪守封建婦德的女子的標準形象。作者認為不論她們長得多么美,由于她們“形如木偶,踽踽涼涼”,“大失風流之致”,都算不得 “美人”,都進不了這 “女才子”,“美人書”的行列。作品用眾多的典型和一系列的議論,從形象到理論,全面否定了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條,并反其道而行之,把“才”放在首位,這是《女才子書》的一個根本特點?!锻蹒分杏小白允里L日下,而賢能才節往往不鐘于男子,而鐘于婦人”之評,此書早于《紅樓夢》,而崇美女子的言論常與賈寶玉酷似,反映兩書作者在婦女觀念上的接近。
《女才子書》的另一特點是對婚姻愛情問題作了一系列的探索,涉及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
首先是私奔問題。作品對古今私奔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作了綜合研究,為私奔找到了理論上的根據。在《張小蓮》中,作者寫道: “周禮……奔者不禁,先王制禮,緣于人情。”故“有心人另具一識賞,第難與道學者言耳?!碧岢隽斯哦Y不禁私奔,私奔有古法可循。在《盧云卿》中作者又提出“但在風流之士,則羨其事而幸其奔; 其為學究之見,則鄙而不欲置之唇吻,夫以行權私匹,固難與道學者言。”既有古法可循,于今“行權私匹”,就理所當然。不但不該指責私奔,反而要“羨其事”,“幸其奔”。作者批判“學究之見”,以為不堪與“道學者言”,實具大膽的反封建禮教的“異端”思想。同時又以文君奔相如、紅拂奔李衛公二事證實,唯私奔,方結下美滿良緣,成為千古美談。擺出了“奔”之利,不“奔”之弊,為私奔立論,肯定了婦女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私奔行為的合理性。
作品還進一步對私奔之成敗,提出了指導性的看法。在《盧云卿》 中,分析卓文君、紅拂之私奔,“非情也,識也”,是“以丈夫之眼,識豪杰于風塵”。在《宋琬》一文中,寫宋琬與表兄謝生相愛,沖破家庭阻力私奔后,歷經曲折,幾是九死一生,但終于團圓,婚姻美滿,因為宋琬也是識人,看得準,故歷經曲折,終不負初衷。這些都是古今成功的典型,成功的關鍵則是識人。作品又提出私奔失敗的典型,《張小蓮》中的張麗貞就是。她對一個男子并不了解,就輕陷于情,跟這個男子私奔了,結果上當受騙,明白真相后悔恨無及。當張麗貞自責私奔為丑行時,作者作了分析,以為不是私奔不對,而是無識人之明:“惜其識見不及卓氏,以致誤奔匪人”。把“私奔”與“誤奔”在概念上分清楚。首先肯定女子為爭取婚姻愛情的自由突破封建意識、家庭束縛而采取的私奔行動的正確性; 然后指出必須認識社會的復雜性,不可缺乏識見,因年輕幼稚而“誤奔”。這樣寫,作者是很有一番苦心的。
寡婦再嫁問題,是作品探索的又一重點。封建社會倡導的是“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在《張小蓮》中,作者批駁了這一神圣的信條: “若為忠臣不事二君,而管仲何以見收于夫子?”揭穿了道學者“不事二君”之言的虛偽;再批駁“烈女不嫁二夫”的觀點,舉出卓文君、蔡文姬都是嫁過二夫的,道學者們當以為是“遺臭”了,而千百年來人們都視她們為女中俊杰,傳為美談,進一步揭穿了道學者“不嫁二夫”說的虛偽與荒唐。《盧云卿》一文則是正面表現寡婦再嫁的專章描寫。盧卿本人是寡婦再嫁而又兼私奔的典型。對這樣一個人物,作品贊她為“足以垂艷千古”。同時還寫了一位開明的公公,這位公公發現居孀的媳婦私奔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自責沒有早一點為年輕的寡婦擇偶再嫁,以致她只好私奔了。擔心的是媳婦能否作出正確的選擇,不要“誤奔匪人”。后來知道她已配了良緣,就很高興,又認了親,并合為一家。盧云卿的父親也在親家公的影響下與女兒及新的女婿和好。作品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對寡婦再嫁作了充分肯定和熱情贊美。這種全新的婚姻關系與家庭關系,顯示了個性解放、婚姻自主、人文主義的新觀念,比之卓文君等古老的故事更有了新的成分。在“烈女不嫁二夫”甚至還要以死殉夫的封建社會中,作品指出了有膽有識的盧云卿的道路,實在是悲苦的孀婦們的福音。
作品也贊揚了身為寡婦不嫁的楊碧秋。那是她對惡霸、刁徒蔣云甫妄圖霸占她而進行的抗婚。蔣云甫耍陰謀,要她抵債,以后又將她轉賣給別人。她在這種情況下,矢志不嫁,是說明與其向惡勢力低頭,嫁于匪人,寧可終身不嫁,表明了她的人格的尊嚴。作者雖用貞節觀來解釋這一問題,但這里的貞節觀已有了新的內涵。而盧云卿、楊碧秋兩個典型,又告誡人們,什么樣人該嫁,什么樣人不該嫁,寡婦再嫁與私奔一樣,也有一個“識見”問題,女子在婚姻問題上要自主,就要有自己的 “識見”。
封建社會“神圣”的“父母之命”婚姻,與“異端”的自主婚姻孰是孰非,作品通過形象對比,作了鮮明的回答。全書主要的十二個典型中,除了未交代婚前情況的王琰及由婢變妾的郝湘娥之外,其他十人中,出于父母之命的四人,結局全部不美滿; 出于女子自主婚姻的八人,全部美滿,這就是作品總的傾向和結論?!逗孪娑稹分悬S生與珍姑的婚姻,幾是以一鬧劇的形式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進行了嘲弄與諷刺。黃生家是當地巨族,珍姑之父竇翁欲與黃家結為姻親。在相親時,竇翁讓美貌的侍兒郝湘娥代替肥偉黑丑的珍姑出場,經過媒婆的一番巧言之后,婚事很快就定下來了。到了新婚之夜新娘卸裝時,黃生才發現相親人所說的 “傾國傾城”的“天仙”,竟變成了 “無鹽丑婦”。在作者近似輕松的游戲筆墨中,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作了無情的揭露與嘲諷。對自主婚姻則極力贊美,如讓私自匹配的張小蓮與朱生在牡丹花下雙雙成仙,對這種婚姻予以美化、凈化,寄予最美好的祝愿。
妓女從良問題,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歷來小說中常見的題材?!多嵱窦А肥菍懠伺畯牧嫉膶U隆W髡哂幸馀c馮夢龍“三言” 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相照映。杜十娘是妓女從良的大悲劇,而《鄭玉姬》則寫成圓滿的結局?!多嵱窦А分械碾h生對鄭玉姬真心相愛,得友人幫助,為鄭玉姬贖身。雋生雖出仕亦始終忠于愛情,最后白頭偕老,“同卒于官署”。這是一個理想型的喜劇。它力圖說明妓女從良,男子不可負心,應對贖身等一系列問題竭盡義務負責到底;社會不應歧視,應予支持;“卑賤”的煙花女子與普通女子一樣,應有良好的歸宿。
作品還涉及了封建婚姻中最腐朽的一夫多妻制。作者看到了它深刻的矛盾,揭露其罪惡,塑造了全書最成功的典型之一馮小青; 但作者又站在維護一夫多妻制的立場上,尋求解決的辦法,樹立一個不足為訓的樣板——王琰。
馮小青的母親是揚州的女塾師,這樣的家庭使馮小青從小就有著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又跟隨母親出入名門。小家碧玉難以有她的廣泛涉獵文化知識的機會; 大家閨秀又沒有那樣廣泛的社會接觸面。少女時代的馮小青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生活環境,因之使她有才學、有識見、有思想,是一個“談笑紛然”、“風情逸艷”的比較自由的有個性的少女。然而她的家庭貧困,社會地位不高,她雖能周旋于名門卻自己與名門咫尺千里,她終于被迫嫁給了杭州富戶馮生為妾,這是她生活的轉折點。作品寫她“一見馮生之狀,嘈唼戚施,憨跳不韻,不覺淚如雨下,慘然嘆息曰: ‘我命休矣’,”“怨自此始”。接著是為馮生的大婦忌恨凌辱,最后幽禁于杭州孤山,“怨自此益深”。馮小青對馮生只有厭惡,根本就沒有愛情;她也根本不會想去與大妻“爭寵”,去爭奪這個傖俗不堪的馮生。然而她的悲劇就在她被推進了這個一夫多妻制的囚籠之中,不管她是否愿意,是否意識到,她已卷入妻妾爭寵的旋渦中無法解脫。大妻先發制人,她既無力,又無心反擊,最后在囚禁中郁郁而死,個性、人性全被窒息。在囚禁生活中的馮小青又讀《牡丹亭》,使她少女時代比較自由的生活經歷得以復甦,朦朧的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想撥動了她生命的弦,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和強烈的共鳴,她終于在追求與現實無法統一的矛盾中,憤懣壓抑地死去。馮小青是被一夫多妻制的桎梏窒息而死的,在那個時代,作者將她寫成悲劇的結局,是對一夫多妻制的批判和否定。
《馮小青》一文在揭露批判一夫多妻制上,是成功的,而《王琰》一文,在設法解決一夫多妻制的矛盾時,是失敗了。作品寫王琰在丈夫納妾后怎樣努力于妻妾和睦,并列舉一夫多妻制的許多好處,包括丈夫死了,妻妾可以為伴;妻無子妾有子,皆有后代有依靠,在家族中都站得住等等。作者苦口婆心奉勸大妻們向王琰學習,以建立和睦的一夫多妻家庭云云,顯得腐朽和荒唐。這種觀念還反映在其他作品中,如 《陳霞如》 中對玩弄兩個小姨的崔生予以贊美,宣揚女子不貞為淫,男子淫亂為“趣”的謬論,均是作者在維護一夫多妻制觀念上的陳腐表現。
《女才子書》圍繞女子的才華和婚姻、愛情等問題進行探索,也涉及到社會的其他方面。在《張小蓮》中,寫雙雙成仙的一對夫妻,于“鼎革之變”以前,常出現于月夜牡丹花前,笑語盈盈,吟詩游玩;“鼎革之變”以后,牡丹花枯死,他倆再也不返人間,流露了對明亡的哀痛,反映了作者的民族意識。在《郝湘娥》中,作者又借郝湘娥之死,發表了“生蒙恩寵,死等路人,負心忘義輩,雖在衣冠中,比比皆是”的議論,對降清的明代舊臣,作了鞭笞。其他涉及社會的如盜賊橫行,官吏貪酷,販賣人口,高利貸盤剝以及士的孤憤,文字獄的森嚴等等,都有所反映。《女才子書》寫的雖是婦女問題,觸及的社會面也有一定的廣度。
《女才子書》是文言短篇小說集,但寫法上又明顯受明擬話本影響。這既表現在題材的現實性當代性上; 也表現在作品的結構形式上,有些篇目承話本影響,有“入話”部分。在人物塑造上,它重視性格的刻畫,馮小青人物刻畫細膩,幾是呼之欲出。小說的語言工麗,不少詩情畫意的意境創造都有較好的美學價值。但詩詞過多,顯得冗贅。作者好發議論,有時評論過多,甚至人物語言亦滲入作者的八股味的議論,有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
上一篇:《女開科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好逑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