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李綱》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谿居士,邵武(今屬福建)人,李夔子。自其祖始居無錫(今屬江蘇)。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宣和元年(1119),因言事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七年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金兵逼汴京,李綱以尚書右丞為親征行營使,力主迎戰,被謫。高宗即位,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堅主抗金,為黃潛善等沮之,在相位僅七十五日而罷,至鄂州居住。紹興二年(1132),除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未幾,罷提舉西京崇福宮。五年,除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九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紹興十年卒,年五十八。謚忠定。李綱為南渡名相,以一身系社稷安危,負天下重望。曾開《李伯紀丞相挽詞》云:“追數中興相,公居第一人。”
【傳記資料】
《宋史》卷三五八、三五九本傳
柯維騏《宋史新編》卷一二五
錢士升《南宋書》卷九
《四朝名臣言行錄》卷上
宋無名氏《李忠定公輔政本末》一卷(《明辨齋叢書》第二集建炎德安守御錄附)
《梁谿先生文集》附錄《李公行狀》
馬玉良《李綱在紹興二年的行蹤》(《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
何圣庠等《李綱的鄉里、出生地考》(《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
張熙《李綱評傳》(《福建文化》第一卷)
吳吟世《李綱評傳》(《福建文獻》第六期,1969年6月)
【年譜】
宋李綸《梁谿先生年譜》一卷(《梁谿先生文集》附錄)
清楊希閔《宋李忠定公年譜》一卷[清抄本五朝先賢十九家年譜本(藏北京市文物局),先賢十五家年譜叢書本,四朝先賢六家年譜本,1960年揚州人民出版社影印十五家年譜本]
清林侗《李忠定公年譜》二卷(《梁谿文集》內。見民國《福建通志》,已佚)
清王景賢《李忠定公年譜》二卷(見民國《福建通志》,已佚)
清黃宅中《李忠定公年譜》一卷(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本,參見《販書偶記續編》)
趙效宣《李綱年譜長編》(1968年香港新亞研究所印行,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本)
【著述】
李綱《梁谿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有淳熙十年(1183)陳俊卿序、嘉定元年(1208)章穎跋、嘉定二年(1209)子大有跋、嘉定三年(1210)鄒應龍跋、嘉定六年(1213)陳彭壽跋、黃登跋、嘉定十三年(1220)姜德跋、趙以夫跋。詞有王鵬運四印齋《南宋四名臣詞》本《梁谿詞》一卷。詞集序跋另參見趙鼎詞匯評下所引。
【序跋】
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卷五下:《梁谿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右李忠定公綱之文也。公字伯紀,邵武人,寓于常州無錫梁谿,因以為號。政和初年進士乙科,宣和初為起居舍人,以大水章疏罷黜。靖康初為右丞、親征行營使。俄知樞密院、河東北宣撫使,罷知揚州,提舉洞霄宮,責授昭化節度副使,建昌軍安置。高宗即位,召拜右仆射,凡七十五日而罷。后贈少師,謚忠定。奏議中欽宗批答為多。集有陳俊卿序,朱文公后序。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別集類:《梁谿集》一百二十卷。丞相忠定公昭武李綱伯紀撰。父夔,進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黃右丞履之甥也。綱娶吳園先生張根之女,亦右丞外孫。梁谿名集者,修撰葬錫山,忠定嘗廬墓云。
四印齋本《梁谿詞》附宋劉克遜跋:樵川官書經兵毀后,僅存丞相李忠定公大全集,然猶散闕五百余板。今左司趙卿以夫為守日,汲汲刊補,訖成全書。四方人士,皆欲得之,余舊于三山識公之曾孫發見,游從相好。近因行役經從間見,因及其家集,尚有長短句數十首,余欣躍愿見之,恨聞之晚,迺復馳訊與其令子新分寧尉洽,取以見授,逾月,并得尉君書,且云今江淮制書陳公使吾閩日,蓋嘗欲刊而未遂也。諦觀熟味,其豪宕沈雄,風流醞藉,所謂進則秉鈞仗鉞,旋轉乾坤,不足為之泰;退則短褐幅巾,徜徉邱壑,不足為之高者,是又世人所未之見。亟鋟板附集后,庶真所謂大全云。嘉熙元年(1237)九月中浣莆田劉克遜敬書。
【總評】
況周頤《歷代詞人考略》卷二十一:李忠定身丁南北宋之間,忤觸權奸,屢起屢躓,居相位僅七十日,不克展其素志。今觀所為詞大都委心安遇,陶情適性之作,略無抑塞磊落牢騷不平之氣,足征學養醇至,襟抱坦夷。
上一篇:李祁《水龍吟·郎官湖》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李綱《望江南》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