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舊衣·周壽昌
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余溫。
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親舊線痕。
自從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問世以來,歌頌母愛的詩篇,代有人作,為數不少。清人周壽昌的這首小詩,雖然未能超越孟郊,卻自具面目,感人至深。
詩的前聯,一開始就讓人感到事情的緣起不那么簡單,一件綈袍(厚絲袍)伴隨著詩人已有三十個年頭,變得既陳舊又破損,詩人還舍不得丟棄。要不是有什么特別值得珍惜的地方,大可不必這樣。可是這件破損的綈袍上恰恰留有一種“余溫”,難怪要惹得詩人倍加珍惜。詩中的第二句下一個“卻”字,語氣凝重,突出強調綈袍“檢尚存”的意義所在。本來綈袍的破損屬尋常之事,更何況破在領襟,完全可以拿起來縫補一番,修去破損,拆去舊線,可是詩人“不忍”就這樣輕率地行事,為什么呢?詩的后聯就道出了事情的本質:“上有慈親舊線痕。”原來,在這破損之處,有慈親留下的舊線痕,它象征著那永恒的母愛,永遠使詩人感動,不論過去了多少時光,詩人都還能從中領略到慈親的“余溫”。這一筆,不僅表現了當年母子之間深厚的骨肉之情和母愛留給詩人溫馨的感受,而且還隱隱地流露出詩人心頭難以言傳的感慨。當年慈祥的母親為他一針一線地縫制衣服,關懷備致的情景猶歷歷在目,而今只好從“舊線痕”上去重溫、去體驗過去的一切,其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古人有所謂“見物思人”、““睹物傷情”之說,詩人此刻就處在這樣的心境中。更何況詩人平時“論列切直,為時所忌”(《清史列傳·文苑四·周壽昌傳》),因而仕途上屢經挫折,面對宦海浮沉,人欲橫流的嚴酷的社會現實,結合自身不平的遭遇,這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更覺親情的可貴,更渴望母愛的慰藉。
大凡有真性情,有獨特見解的詩人,絕不會步趨前人,這首小詩也是如此。同是歌頌母愛,本詩中沒有孟郊《游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那樣從正面集中表現母愛的細節描寫,而是緊緊地抓住詩人本身曬舊衣時特有的心理感受——“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親舊線痕”,讓人感到母愛是何等的深厚博大,對詩人的影響是多么的深遠,留給讀者的是更多的想像馀地。詩的語言明白流暢,不以辭藻豐瞻取勝,于質樸平直中見出詩味雋永,透出綿邈深婉的情致。這些恐怕就是這首小詩感人至深的緣由所在吧!
上一篇:三元里·張維屏
下一篇:山村即目·丘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