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錯,耐心勸導
原典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譯釋
當父母雙親有過錯的時候,要小心勸導,使其改過向善。和父母相處,難免會有和他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假如是他們做錯了,我們不要笑話他們,不要責罵他們,而應小心勸導。在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如果他們不聽勸告,就要學會巧妙勸告,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父母不高興時不聽規勸,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繼續規勸;父母不肯聽勸,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于不義,鑄成大錯。
解讀
溫和對待父母的過錯
人老了,難免會變得有些孩子氣,在言行舉止上難免有失,比如整天喝酒、打麻將、吵架等,而且總是容易嘮叨,看到子女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容易發脾氣。這時候的子女們常常會頂撞他們,認為他們的觀念落后,認為他們管得太多,認為自己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曾聽一個年輕人說:“今天我父親做的事不對,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頓。”當時,他一副很英雄的樣子,似乎自己能夠教訓家長了,很了不起。還有些年輕人有了一點學問就傲氣沖天,每當父母給他講道理,就擺出一副不屑的神色:“拜托,您讀的書還沒有我多,還教我?”更有甚者,大發脾氣:“嘮嘮叨叨,講什么呀,煩不煩!”然而,這時候,子女的話留給他們的只能是傷痛,讓他們覺得自己老得不中用了,有的甚至會失去生活的信心,變得沉默寡言。
其實,這時候子女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即使他們有錯,畢竟是長輩,他們的人生閱歷要比你豐富得多,所說的話也是為你著想。常言道:“老人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老人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所以,子女要好好聽父母教導,即使他們的觀點有些陳舊,也要以柔和的語言來規勸。倘若因看法各異,父母不接受你的觀點,你也應婉轉地給他講道理,而不該用犀利的話語,僵硬的態度來對待他們。縱然父母做得不對,難以溝通,子女也應巧妙地循循善誘,讓他們放棄錯誤的做法,而沒必要言辭犀利,令他們難堪。
古代有個名叫孫元覺的孩子,他從小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可他的父親卻是個懶惰的人,對他的祖父極不孝順。一天,他的父親忽然將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準備將其丟到深山里去。孫元覺是個孝順的人,他怎么忍心他的父親這樣做呢?于是,他跪下來拉著父親,哭著勸阻,但父親不為所動。
他見父親無動于衷,因不好意思責罵他,就委婉地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請您記得把那個筐帶回來。”父親不解地問:“你要它做什么?”“等您老了,我也要用同樣的方式把您扔掉。”父親聽了,大吃一驚:“你這不孝子,怎么能說出這種話!”孫元覺說:“父親要以身作則,您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大悟,趕緊把老人帶回家好好奉養。
孔子曾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說: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委婉地勸說。勸說清楚了,卻沒有被采納,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以誠懇的態度反復請求,不要違逆對抗,要繼續操勞而不怨恨。父親不孝,孫元覺沒有大聲責罵,因為畢竟那是自己的父親。為了使父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孫元覺以委婉的方式,最終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就是盡孝的一種好方法。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假如你的父母錯了,屢次規勸,仍不奏效,做兒女的也不用面紅耳赤,爭個是非,而應學會適當規勸的方法。事后,貴于反思的父母發現自己錯了,就會改掉。
唐太宗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曾跟隨父親李淵一起打天下,父子兩個都非常能征善戰。但在一次作戰的時候,父親李淵卻做了一個非常不善的決策,這個決策差點導致全軍覆沒。
那次,李淵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一個地方。李世民知道父親這個決策后,從各方面進行了戰略分析,最后認為敵方可能有埋伏,此舉難以成功。于是,他力諫父親,讓父親改變主意。但是李淵領兵打仗的經驗要比李世民豐富得多,他怎么會聽從兒子的建議呢?他不但沒有聽李世民的建議,甚至還罵他,說:“你小小年紀,懂得什么!”
當軍事行動準備要開始之前,李淵仍沒有采納李世民的建議,李世民非常焦慮,晚上睡不著覺。眼見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李世民靈機一動,就在父親的軍帳外面號啕大哭,哭得很凄慘,讓他父親聽了之后也很難受。李世民的這個舉動果然引起了李淵的注意,李淵決定重新把心定下來,再考慮一下兒子的建議。
人心靜的時候考慮問題就比較清楚,經過一番思想,李淵認為兒子分析的道理比較中肯,于是就改變了原有的主張,及時停止了進攻行動,最后保全了整個軍隊。
李世民后來即位做了皇帝,他之所以有這個福分做皇帝,和他的這種孝德也不無關系,他的孝心就表現在他的“親有過,諫使更”。從這個故事也可看出,只有對父母的勸諫出于真心,才能使他們聽從。所以,當父母不聽的時候,我們要想方設法讓父母感動,如果父母不能感動,那就是因為我們誠心還不夠,誠心夠了自然可以感動父母。
當父母不聽我們勸告甚至鞭打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不可以有對父母絲毫的怨恨之心,為什么?因為我們勸諫父母的心是真心,真是要為父母好,不是為自己的私利,自己是一無所圖的。有所圖的心是不真誠的,所以遭到拒絕,甚至遭到鞭打,他會起怨恨。假如心無所求,真誠地為父母好,哪怕是父母打自己,自己也不會起怨恨之心。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父母出現過失時,子女千萬不要頂撞,也不要言辭犀利,以免傷了他們的心,而應輕言柔語,以真誠之心溫和勸諫。若能這樣,父母很可能為之動容。如此,既保全了父母的名聲,也盡了自己孝順的本分。
弟子規精華
父母辛辛苦苦操持了一輩子,他們是非常不容易的。世事變遷,他們難免因經驗不足而出現錯誤。對于他們的錯誤,你要設法委婉勸說,使其改過向善,而不要言辭犀利,惡意頂撞他們。
上一篇:照顧父母,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下一篇:物品的放置要整齊有致,避免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