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干寶·王道平
亦題《父喻復活》。東晉志怪小說。干寶撰。原載《搜神記》卷十五。劉世德《魏晉南北朝小說選注》和李格非等《文言小說》均錄入。故事敘述:秦始皇時,年輕的王道平與美貌無比的父喻,私下誓盟結為夫妻。不久王道平被差征伐,流落南國九年不歸。唐父喻的父母就把她嫁給劉祥,三年中悶悶不樂,心念道平,最后積怨而死。又過了三年,道平回來,打聽到父喻的墓地,悲號哽咽,三呼女名,繞墓悲苦,不能自止,哭著說:“你我對天發誓永結夫妻,不料公事纏身,使我們長期分別,現在你若有靈,就讓我見你一面。”不一會兒,那女子的靈魂自墓中出來,說:“出嫁三年來,我朝思暮想,結恨致死,現在念君還沒有忘記我,可以再生,還為夫婦。”道平就啟墓,女子復活,整狀打扮回到道平家。劉祥聽到消息后,到州縣告狀,因無可以依據的法律條文,就申訴到君王那里,君王將父喻斷給了王道平。作品反映了當時普遍存在著的社會現實;青年男女的戀愛經常遭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他們的婚姻不能自主,父母的決定又往往給他們帶來不幸,無數青年男女為此度過沒有歡樂、沒有幸福的青春歲月,最后悒郁而死。作品的結局,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奇趣。女主人公死后,男子歸來盡哀于墓,精誠所至,女子死而復生,終于同意中人結為美滿的伴侶。甚至還獲得朝廷的恩準,這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是不可能發生的;然而,在作者的筆下畢竟發生了。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美好愿望。通過幻想的形式,來達到追求自由婚姻的目的,這無疑是對封建禮教的抗議。小說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是“王道平被差征伐,落墮南國,九年不歸。”如果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造成王道平與父喻不能圓滿結合的直接原因的話,那么王道平被迫遠征,久戍不歸,使得父喻另嫁他人,也是其另一因素。這就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那戰火不斷、頻繁征兵的社會現實,它釀造了多少個家庭的不幸,毀滅了多少對青年男女的幸福。作品敘事細致曲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尤以道平哭墓一節最為感人:王道平悲苦哽咽,繞墓而哭,祝謂:“我與汝立誓天地,保其終身,豈料官有牽纏,致令乖隔,使汝父母與劉祥;既不契于初心,生死永訣。然汝有靈圣,使我見汝生平之面;若無神靈,從茲而別。”這一段發自肺腑的祝辭,哀惋凄楚,催人淚下,展示了王道平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思想品格。這篇作品,八卷本《搜神記》、勾道興本《搜神記》亦載有。《情史》卷十《情靈類》有《唐文喻》,即由本篇演飾而成。《搜神記》此條后載有《河間男女》,情事與此相仿。
上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葛洪·王遠》簡析
下一篇:《秦漢·劉向·珠崖二義》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