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律詩的平仄要求寫的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和七絕),八句的叫律詩(五律和七律)。此外還有兩種:一種叫小律,一種叫排律。
(1)小律。小律是指六句律體詩,包括五言小律和七言小律等。小律不管五言還是七言,都是只有六句,共有三聯(lián),平仄格律也同樣要“對”、“粘”,平收句要押韻,首尾兩聯(lián)不要求對仗(首聯(lián)可以對仗),但中間一聯(lián)則必須對仗。如果首聯(lián)出句入韻,全詩共有四韻,首句不入韻,共有三韻,又稱三韻律詩、三韻小律(即使首句入韻,仍稱為三韻小律)。
如白居易的五言小律《寒歸夜》:
夜半衾稠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又如李白的七言小律《送羽林陶將軍》: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小律是一種歷來為人們所忽視的詩體,產(chǎn)生于六朝,作品后世不傳。現(xiàn)存的“小律”最早見于盛唐,興于中唐,是由律詩減句而來,也有的是古詩律化的結果。宋代至明代,“小律”是指四韻律詩,到胡震亨時才明確為三韻律詩。歷來創(chuàng)作三韻律詩的詩人不少,但有意識自覺創(chuàng)作并標舉之為“小律”,則是在明、清時期,到康熙時期達到高峰。小律內(nèi)容豐富,最多的題材是詠物與詠人,藝術手法上則以虛實相間、情景相生為主要特點。
(2)排律。“排律”這個名稱則產(chǎn)生于元代楊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開始為人們普遍接受,并廣泛地使用開來。它是律詩的一種,分為五言、七言,同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guī)則。
排律的寫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樣,只不過要按照“對”和“粘”的規(guī)律一直寫下去。除了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以外,中間各聯(lián)都用對仗。排律常以“多少韻”作為標題,如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等等。二十韻,就是說全詩共四十句,五十韻即一百句。排律很長,在此僅舉一例。
如杜甫的《上韋左相二十韻》:
鳳歷軒轅紀,龍飛四十春。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釣。
霖雨思賢佐,丹青憶老臣。應圖求駿馬,驚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濁,調(diào)和鼎鼐新。韋賢初相漢,范叔己歸秦。
盛業(yè)今如此,傳經(jīng)固絕倫。豫章深出地,滄海闊無津。
北斗司喉舌,東方領縉紳。持衡留藻鑒,聽履上星辰。
獨步才超古,余波德照鄰。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遵。
豈是池中物?由來席上珍。廟堂知至理,風俗盡還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隱淪。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回首驅流俗,生涯似眾人。巫咸不可問,鄒魯莫容身。
感激時將晚,蒼茫興有神。為公歌此曲,涕淚在衣巾。
排律每首至少十句,多則有至百韻者,故又稱長律。在對仗方面,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必須對仗。亦可隔句相對,又稱為扇對。關于對仗的形式,我們將在“對仗”一章中詳細講述,這里便不多說了。
上一篇:什么是“四平頭”
下一篇:什么是仄韻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