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教父
【原文】
道生一[1],
一生二[2],
二生三[3],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4],
沖氣以為和[5]。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6],
而王公以自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7],
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8],
吾將以為教父[9]
【注釋】
[1]一:萬物皆由一開始,它既是第一也是唯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二是偶數,是對稱數字,事物有對稱后才有孕育,如陰陽、雌雄等。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就是道。因此對立者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面相互矛盾沖突所形成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三形容事物的多數,不是數字的確指。
[4]陰:與陽相對的宇宙構成的一面。陽:與陰相對的宇宙構成的另一面。
[5]沖:激蕩,交融。
[6]孤、寡、不榖:都是古代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辭。
[7]損:減損。益:增添。
[8]強梁者:強暴者,橫行霸道的人。
[9]教父:教育的根本或指導思想。父,有的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
【譯文】
道生初始的一,
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的二,
陰陽二氣交合而生三,
混合的三生萬物。
萬物都背陰而抱陽,
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生成和諧狀態。
人之所厭惡的雖然是“孤單”、“寡和”、“不圓滿”,
但王公卻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
所以世上事物有損必有益,
有益必有損。
古人所教誨的道理,
我亦以此來教誨他人。
“強橫逞兇的人不得好死,”
我將以此作為施教的開端。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講了大道的衍生規律: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萬物。這和第一章里所說的意思相同,大道之無而生出了妙一,妙一而生出了天地的二,二生出了徼三,三衍生出了宇宙萬物。我們從而可以推斷出萬物都在道中,既然萬物都在道中,那么萬物自然會懷抱著天,背負著地,天為陽地為陰,老子將陰陽理論和道德合在了一起,難免有些晦澀難懂。讀過《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中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句,其中的太極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它混沌未開渾然一體,無所謂兩儀,也無所謂陰陽。陰陽是相對立的,又是相互統一和融合的,它們的對立表現在二者相互排斥,是分隔裂變的產物,它們融合的表現是它們本是一個物體,來自同一種物質:太極,也就是道,就是一,正因為它們的這一特性,我們才可以將它們糅在一起而成為“和氣”,天氣陽而地氣陰,萬物生于天地間,自然帶有陰陽二氣。萬物之所以生是因為陰陽相合而生成的和氣所致。和氣使萬物得以安寧和生生不息。
我們生存的宇宙空間,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有雌雄之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陰陽,雄性都有陽剛之氣,而雌性剛好相反,具有陰柔之氣,陽剛和陰柔是萬物的特征,也是萬物得以延續的基礎。陽和陰相反相成,相互獨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二者相合而成和氣。和氣取的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因此,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王公貴胄,只有和氣為人,才合乎大道的規律要求,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任何兇神惡煞的行為都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談不上擁有人格和尊嚴。因為人和萬物的特性就是一個“和”字,和氣的人就合乎大道,合乎大德,就會受到大道的擁護;相反,不和氣就是不合乎大道,自然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比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得不到尊重,等等。
我們往往喜歡風和日麗的天氣,而憎惡陰雨潮濕的天氣,也就是趨陽避陰,誰都不喜歡鰥寡孤獨,不喜歡被人遺棄,而王侯公卿卻喜歡稱呼自己為:“孤、寡、不谷”,為什么會這樣呢?他們這是自謙的說法,其實他們本身并沒有脫離“和氣”,他們越是自謙越是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和尊敬,也就是損之有益。我們愛說“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這里的和就是“和氣”,也可以稱為我們的人氣。一個人氣旺的人,不計個人得失,不貪占小便宜,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痛苦和煩惱。我們不可為一時的得失而大喜大悲,即使我們正處于人生的低谷,有很多的不如意甚或被恥辱包裹,面對這樣的窘境,我們是消極躲避還是積極應對?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只有冷靜、平穩、和氣地面對,才能戰勝狂風驟雨,迎來美麗的彩虹。
為人之道
寬容待人:代宗圓融得饒人處且饒人
郭子儀是唐代的中興名將,當朝重臣。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朝廷封為汾陽王,其子郭曖被代宗招為駙馬,可謂權傾朝野,顯赫一時。
不久,郭子儀過壽,家人和親朋好友紛紛拜賀,唯有兒媳升平公主仗著自己是當朝公主,不肯給公公拜壽。
郭曖不由得勃然大怒,與升平公主爭吵,大打出手,給了公主一記耳光。他盛怒之下,指著升平公主的鼻子說:“你如此無禮,不就是仗著你父親是天子嗎?我的父親功高蓋世,只是因為他根本不愿意做天子!”這句話,無疑可能招致殺身滅門之禍。
升平公主本是唐代宗的掌上明珠,做丈夫的不但沒有把自己放在眼里,而且也不把自己的父親、當朝天子放在眼里,這還了得!公主萬分惱怒地跑回皇宮,向父親告狀,痛斥郭曖的“犯上作亂”罪行。
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哭訴后,卻一團和氣地說:“郭曖說的話,不是你能懂得的。他父親確實是不想做天子,否則的話,天下哪里會歸我們家所有呢?”說完,他就叫公主趕快回家去,并要她向公公賠罪。
此時,郭子儀聽說兒子打了升平公主并口出狂言一事后,不禁大驚失色,早已把郭曖囚禁起來,隨后自己入朝請求皇上治罪。
唐代宗卻對郭子儀哈哈一笑:“俗話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小兩口在閨房中吵架時說的氣話,怎么能當真呢?你這樣做也太小題大做了!”
就這樣,一件本來可能釀成大禍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得饒人處且饒人”,在這件事上,唐代宗顯示了十分高明的御臣手段和處世謀略。他以和氣渾圓的容忍態度對待郭曖的口出狂言,并沒有以上壓下,得理不饒人。當然,他之所以這樣也是因為郭子儀平日就沒有居功自傲,而且在事發之后立刻綁著兒子前來請罪。公主不孝卻不問罪,郭子儀同樣沒有得理不饒人,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
從政之道
明太祖以和為貴傾力外交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依據當時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了相安無事、共享太平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他指出,如果外國興兵侵擾我國邊防,我們一定嚴加還擊;如果外國不來侵擾,那我們就不可無故興兵,侵犯他國。
朱元璋這種保境安民的固權思路符合剛剛建立的明朝國情。當時,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還沒有恢復。而且歷史經驗也證明,國內不安,國家不富,對外擴張根本毫無意義,只能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所以,朱元璋告誡子孫,不可憑借武力的強大,貪圖一時的戰功,無故興兵。
同時,朱元璋也告誡武將:“國家用兵,就像醫生用藥,用藥是治病的,不能無病服藥。當國家不安寧時,用兵以平定;當四方平安無事時,只能修練甲兵,保持防備,不能喜功生事。兵能平禍,亦能招亂,所以應時常講武,但不可窮兵黷武。”
朱元璋還告誡說:“胡戎與中國邊境緊鄰,戰爭一直不斷。你們一定要選將練兵,時刻防備。”
此外,朱元璋還積極主動著手恢復同周邊諸國的友好關系。1368年12月,他派楔斯、易安分別出訪高麗、安南。又遣使出訪日本、占城、爪畦、瑣里等國,闡明了明朝的外交政策并送給它們大批金綺羅紗。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派人想方設法同遠在地中海的指森國取得聯系。1393年12月,朱元璋在回顧他的對外活動時說:自即位以來,命使者出使周邊各國,使者的足跡遍及36個國家。
由于朱元璋積極主動地開展了睦鄰友好外交政策,明朝外交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不少國家前來通好、貢獻寶物。在這一系列外交活動中,明朝始終以“宗主國”自居,視周圍的鄰國為附屬國。作為這種“宗藩”關系的象征,東南亞各國名義上必須接受明朝的敕封,并稱臣朝貢。
同時,朱元璋為了招徠西方的客商,曾下令:凡西方商人前來互市,邊境一律放行,驛站要為他們提供方便;做完生意后,派官吏送他們回國。這些舉措促進了中外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明朝初年,通過中外僧人的相互往來,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朱元璋派明州的祖闡法師和南京的無逸法師前往日本。他們在日本和僧侶相互學習交流,為他們改詩、題詞,并撰寫了詩軸序文,大大加深了兩國之間的感情和文化交流。
因此,不少國家也派子弟到明朝求學。如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先后派人到國子監留學,成績優良的還留在中國做官。他們對于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商之道
胡雪巖和氣生財
胡雪巖十分注意維護別人的面子,因為他深知一個人的信譽被破壞,對大家都不利。所以他堅持“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就是不傷和氣的生意經。
胡雪巖剛出道的時候,王有齡用他捐助的五百兩銀子捐官成功,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巖為此被信和錢莊開除,丟了飯碗,落拓不堪。他要為胡雪巖洗刷恥辱,就在海運局支出六百兩銀子,到信和錢莊去了結這筆賬。他穿上官服,吩咐備轎,準備鳴鑼開道,和胡雪巖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以自己的威風,為胡雪巖揚名,順便也替他出氣。
但胡雪巖拒絕了。他不去的理由很簡單,信和錢莊的“大伙”就是當初將他開除出信和的張胖子。如果此時他和王有齡一同前往,勢必讓張胖子大失面子。張揚出去,張胖子在同行、在東家面前的面子也沒有了。這是胡雪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僅不與王有齡同去,而且還叮囑王有齡吹捧信和一下,這使王有齡對胡雪巖的做法贊不絕口。
王有齡理解了胡雪巖的用心,還款時,他特意換上便服,只坐一頂小轎到了信和。由于信和當初就將這筆款當作一筆收不回來的死賬,因此也沒把胡雪巖寫的借據當回事,不知扔到何處,此時王有齡來還錢,居然找不到借據。當錢莊張胖子據實相告后,王有齡不僅沒有為難他,而且二話沒說,拿出該還的銀子,只要對方寫個已經還清的筆據,至于原來的借據,以后找到,銷毀就是了。
在對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時,胡雪巖也牢牢記住“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墻”的道理,把這件事處理得極為漂亮。
朱福年不僅在胡雪巖與龐二聯手銷洋貨的事情上作梗,還拿了東家的銀子做小貨,他的東家龐二自然不能容忍。依龐二的想法,他一定要查清朱福年的問題,狠狠整他一下,讓他滾蛋。但胡雪巖覺得不妥,說:“一發現這個人不對頭,就徹底清查后請他走,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則已,一下手就叫他曉得厲害,心生佩服。要像諸葛亮‘七擒孟獲’那樣使人心服口服。‘火燒藤甲兵不足為奇’,要燒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巖的做法是:先通過關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開的戶頭及底細,然后再到絲行看賬,在賬目上點出朱福年的漏洞。他也只是點到為止,不點破朱福年做小貨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讓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經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實情。同時,他還給出時間,讓朱福年檢點賬目,彌補過失,這等于有意放他一條生路。最后,他明確告訴朱福年,只要盡力,他仍然會得到重用。這一下,朱福年真的感激不盡,徹底服帖了。他死心塌地地替胡雪巖出力,后來也從未犯過這樣的錯誤。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