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無尤
【原文】
上善若水[1]。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2],
故幾于道[3]。
居善地,
心善淵[4],
與善仁[人],
言善信[5],
正善治[6],
事善能[7],
動善時[8]。
夫唯不爭,
故無尤[9]。
【注釋】
[1]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
[2]惡:厭惡。
[3]幾于道:接近于水道。幾,接近。
[4]淵:深沉冷漠。
[5]信:信義。
[6]正:平正、正當。
[7]能:能力。
[8]時:時機。
[9]尤:怨咎、過失、罪過。
【譯文】
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
水滋潤養育而不和萬物爭名奪利。
水身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位置,
所以水最接近于“道”。
上善之人總把個人處于眾人之下,
思想清明深邃,
施惠萬物像天一樣,
言談恪守信用,
從政善于治理,
辦事善于發揮特長,
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因為有不爭謙下之美德,
所以沒有過失。
【解析】
水的化學成分是二氫一氧,人每天都要喝水,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離開水人就無法生存。不光是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
水無色無味,又無狀,用什么形狀的容器裝它,它就呈什么形狀。它生性溫柔,像一個柔弱無比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隨遇而安。用水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會受傷流血;將它無情地拋棄到空中,它會凝成水珠圓潤地飄灑到地上,而不會摔得頭破血流。它善于變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結成冰,遇熱變成氣體,遇水合二為一,遇風翻滾成浪花一朵朵……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現,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美麗和溫柔。它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黃河長江的浩瀚,所有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它的特質,無論身處多么顯貴的高位,它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我們人類恰好相反,人是鐘情于高處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就會有人受傷,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時,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威力。歷史上發生的洪澇災害都是水與人類不良行為的無聲對抗。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無形;大道柔軟,不與宇宙萬物相違逆;大道生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不求萬物的報答;大道謙遜,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會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內心平靜如水,摒棄了雜亂和煩躁,內心充實,而沒有了煩惱和憂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兩忘。
老子聲稱,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具體地講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淵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爭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愿被人欺也決不欺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不止是這一章,老子在《道德經》的其他章節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為人格的最高寫照和完美表達。他諄諄告誡世人言談舉止要流水行云,循循善誘、悠然灑脫。對于統治者,施政時要像水一樣,要采取低姿態,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懷柔政策,以柔克剛,而不是采用強硬措施逼民就犯。
水是有靈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決不與人相爭,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會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們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人發生矛盾沖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等等。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與大道協調一致,就會免去紛爭、免去紛擾、免去痛苦、免去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賽似天神。
為人之道
壺子心靜如水難倒季咸
東周時,鄭國有一個善于相面的巫師季咸。他能根據人的長相預測人的生死存亡、福禍壽天,甚至能預測在何年何月何日應驗。
鄭國人見了他,怕他說出即將發生的兇事,所以見他就躲。
列子聽說這一奇事后,覺得季咸是個了不起的人,心生羨慕,于是對老師壺子說:“我以前以為您的理論和學問是世上最高深的,現在才知道,天外有天,竟還有比您更高明的人在呢!”
壺子聽了弟子的話,說道:“我只給你講了道的外表,還沒有講到實質,你怎么就妄下結論呢?如果只有雌鳥而沒有雄鳥,怎么能生出卵來呢?只有淺薄的人才容易被人把心思看透。你明天把季咸叫來我見識一下。”
第二天,列子把季咸請來了。壺子一句話也不說,季咸相完面后便出了門。
列子追上問:“結果如何?”
季咸壓低聲音悄悄對列子說:“你的老師氣色不好,臉色就像死灰一樣,他活不長了,壽命超不過十天。唉!”
列子一聽,趕忙跑進屋里,痛哭著把季咸說的話告訴了老師,誰知壺子卻笑著說:“不要怕,剛才我給他看的是土一般的面色,心境寂靜,止而不動,所以他看到的是我閉塞生機的樣子。明天你再把他請來,讓他看看我到底能活多久。”
第二天,列子又把季咸帶來。季咸看完壺子面相后,告訴列子說:“慶幸啊!幸虧你老師遇上了我!你老師有救了,你不必擔心,我看到他閉塞的生機又開始通暢好轉了!”
列子又忙進屋把這些話告訴壺子。
壺子依然笑著說:“剛才我給他看的是天地間的生氣,我排除一切私心雜念,一線生機從我腳后跟生起,直到頭頂。他剛才看到的就是這一線生機。過些時候你請他再來,聽他怎么說!”
又過了一天,列子又請季咸來給壺子相面,季咸看完后疑惑地對列子說:“你的老師昨天剛有了一點生機,怎么今天又精神恍惚神若游絲了。我無法給他看相。你告訴他,等他心神安定的時候,我再來給他相面。”
列子進屋把這些告訴了壺子,壺子說:“我剛才給他展示的是沒有任何跡象的空虛境界,所以他看不出什么來,明天你請他再來看看!”
次日,季咸又被請來了。
他剛走進屋,看到壺子的面色,便大叫一聲,轉身就跑。
壺子也大叫列子:“快去把他追回來!”
列子莫名其妙,聽了老師的話,拔腿就追。季咸像丟了魂似的,拼命奔跑,列子追趕不上,只得回來,他對壺子說:“季咸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他!究竟您給他看的是什么啊?”
壺子說:“剛才我讓他看的是我的根本大道,但還沒完全展示出來,他就跑了。我只是想逗逗他而已,讓他無法猜測,就像草遇風披靡,水隨波逐流。所以,他剛看我一眼就被嚇跑了。”
說完,壺子哈哈大笑。
從政之道
劉邦蓄勢待發屈己圖大業
秦朝末年,劉邦率眾起義,進占沛縣。城中父老想推舉他為縣令,呼聲極高。
劉邦推辭說:“當今天下大亂,各路諸侯并起反秦,如果選擇將領不當,就會一敗涂地。我不是愛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擔心自己才能低下,不能保全沛縣的父老兄弟。這件大事,還請各位慎重考慮,推舉可以勝任的人來做沛縣的縣令。”
在場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官,他們顧慮重重,擔心大事不成反被秦朝誅滅全家。同時,兩人又深知劉邦能成就大事,便極力推舉劉邦。
沛縣的百姓們也對劉邦說:“我們早就聽說過您,日后您定是大富大貴之人。況且我們已經占卜過了,沒有人比您更為吉利。如果您不當縣令,還有誰能當呢?”
劉邦又多次推讓,但別人誰也不敢擔此重任,最終還是劉邦做了沛公。
秦被滅后,項羽分封諸侯,又把劉邦封為漢王,并撥給劉邦三萬兵馬(原來劉邦有十萬),隨同他前往漢中。眾人都不服,認為這是項羽借機削弱他,都主張與項羽決一死戰,而劉邦卻接受封號,前往漢中。
漢王率這些人馬前往漢中,所經過的路線有兩條:一是走通往漢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漢中的南康縣;一是向西到達眉縣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劉邦選擇了從杜南,經蝕中然后西行到達眉縣,由眉縣西入斜谷,經斜谷再由關中到達漢中。
劉邦與將士們一路西行,到達眉縣西南,隨后大軍有序進入斜谷。斜谷道路狹窄,泥土帶著濕氣,幾萬大軍一字行于峽谷之中,蜿蜒有十余里之長。
自進入斜谷,穿越秦嶺,又是一番景象。谷底的兩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飛鳥哀鳴猿猴啼,一片凄涼的景象。只有頭頂上的那一線天空,還能讓士卒們寄予希望。這就是有名的古棧道。行進在峭巖陡壁的棧道上,下面便是萬丈深淵,人馬從這上面顫巍著走過,第一次走這種棧道的士兵,眼睛都不敢往棧道下邊看,只是閉著眼睛往前走。
途中,這些將士們一個個都很沉悶,不知道所謂的漢中到底在哪里,離家鄉有多遠,辛苦征戰了這么多年,為什么會被遣往漢中。一絲憂慮,但又有幾分恐懼,可終歸還是覺得自己的生路只能系在這一線天空的前方。
當將士們將要走出斜谷時,人們回首顧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長氣,高興地祝賀,都一個個發誓要打回老家,與項羽血戰到底。等最后的士兵度過棧道,劉邦卻下令把棧道全部燒毀,這一下,全部將士都迷惑不解,可又無法辯解,只得聽命行事,霎時間,谷內濃煙滾滾,火光沖天,歷盡艱辛修建的古棧道就此毀于一旦。
漢王劉邦這才向眾人解釋,項羽的探子就在身后,不燒毀棧道不能消除他的懷疑。等我們勢力壯大,我們再重修棧道,打回老家,將士們這才如夢方醒,紛紛交口稱贊。
果然,項羽聽說此事,對劉邦放松了警惕。劉邦趁機在漢中休養生息,招兵買馬,勢力逐步壯大。最后,劉邦重返中原,大敗項羽,建立漢王朝,是為漢高祖。
沛縣父老推舉劉邦為沛公,他并非不樂意,而是行以退為進之策,試一試眾人是否真的服他。造反是滅門大罪,如果眾人不服,必然不成,還是不干為妙;只有眾人心服,才利于管束和指揮。同樣,進駐漢中,火燒棧道,也是以退為進,最后終成大事。
所以,不爭鋒芒,只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度;偏安一隅,只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茍且偷生行尸走肉地活著。劉邦做到了,就成功了。這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那就是:忍耐一時,自然會風光一世。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八十章·小國寡民》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六十一章·皆得其欲》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