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久視
【原文】
治人事天[1],
莫若嗇[2]。
夫唯嗇,
是以早服[3];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4];
有國之[以]母,
可以長久[5]。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6]。
【注釋】
[1]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
[2]嗇:愛惜,保養。
[3]早服:早早準備。
[4]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
[5]母:意思為根本、原則。國之母,國家之根本。
[6]長生久視:長久維持、長久存在。
【譯文】
治理民眾養護身心,
沒有比注重節儉、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
順天道、應時節儉、愛惜各種資源,
正是早早做好準備;
早做準備,有長打算,就叫做注重積德;
注重積德則無往而不勝,
無往而不勝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
他就可以擔當好治理國家的重任;
掌握住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則,
才可以長治久安。
這就叫做根深柢固,長生久視的道理。
【解析】
“無為”、“不爭”、“無欲無求”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克服人類本身的欲望?老子提出了“嗇”的觀念,何謂“嗇”?嗇即愛,引申為愛惜、保養,也可引申為節儉。
首先,我們先談談“治人事天,莫若嗇。”治人也就是治理人民的意思,事天就是保養精氣、養護身心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統治者在治理百姓和愛護自己的身心的過程中要懂得節儉之道,通俗地講就是要吝嗇。“嗇”字在古代是一個職位的名稱,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時至今日“嗇”字已變成了“小氣鬼”的同義語,甚至為大家所不齒。
“夫唯嗇,是以早服。”何謂早服?“早服”就是及早服從、及早從事的意思。整句話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有懂得節儉,才能利人而不害人,服從自然之道理。一個人(統治者)如果不懂節儉,早作的打算(積蓄的糧食)也會很快消耗殆盡,早作打算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儉嗇是服從自然之理的行為。老子在此勉勵統治者要節省民財、愛惜民力,不擾民,無為而治。
老子緊接著提出“早服謂之重積德”,什么是君主的德?君主的德行就是領導國家,領導國家的關鍵就是保證人民衣食無憂,這是國家穩定、太平的重要基礎。素來“民以食為天”,只有人民衣食無憂,才會安心,才不會惹是生非。人民的糧食如何收藏、愛惜除關乎民心安定之外,還牽涉到戰爭的成敗,在戰爭中自古以來遵奉“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原則,由此可見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所以統治者懂得積蓄糧食是穩定國家的基礎。作為君主應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對各種事變應有預見的能力,并根據自己的預測及時籌劃出應對的策略,國家的糧食籌備是否充足是檢驗一個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標。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老子在此強調指出積累德行所能達到的境界,“無不克”就是無所不勝,能克服一切、戰勝一切的意思,一個國家物質儲備富足,人民安定團結,社會秩序井然,領導者又精于籌劃、目光長遠,這個國家自然能戰無不克。這里的戰無不克,并非專指戰爭,還指各種困難和挫折,老子是反對戰爭的,他只為正義而戰的一方指引出路。“無不克”是廣義上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測的,人們根本無法揣摸他的深度、極限和終極。
什么是“有國之[以]母”?母,即雌性,喻指生育萬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國之[以]母”的意思是有了國家作為立身的根本,這是就統治天下的君主而言的,有了國家作為立身的根本結果會怎樣呢?老子很自然地推出“可以長久”。可以長久也就是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存。
老子這一章旨在說明,統治者如果能夠節儉,他的統治地位就能長久。節儉對統治者的意義重大,對我們個人也同樣如此,節儉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如果以節儉為美,那他必定是一個寡欲恬淡之人,他和大道大德是同步的,他必然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幾分快樂。
為人之道
楊王孫順乎天意主張裸葬
楊王孫是西漢時期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他主張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他臨死前,把兒子們叫到床前,叮囑他們說:“我死后不要厚葬,不要任何財物陪葬,我要光著身子,返璞歸真。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要違背我的心愿。”
楊王孫的朋友祁侯知道了這件事,便前去勸他,對他說:
“我聽人說你要求裸葬入土,這是真的嗎?”
楊王孫點了點頭。
祁侯說:
“你怎么能這樣糊涂呢。假如先人無知則罷,如果先人有知,這不等于在地下戮尸嗎?怎么去見祖先呢?
“其實陪葬一點東西也花不了幾個錢,你還是改變主意吧!”
楊王孫欠欠身子,對祁侯擺擺手,說:“我打算用這種行動來矯正世俗。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推崇厚葬,其實厚葬對死者毫無益處,但世人卻爭相以此標榜,寧愿財物在地下腐爛,甚至有的今天剛埋入地下,明天就被盜走。
“財物被挖走不說,尸體被拋在一邊,這與暴尸荒野有什么區別?
“再說,死亡是人生命的變化和回歸,人們用厚葬來偽飾真實,就使生命失去了歸宿。人本來就應當來去了無牽掛的,我聽人說,精神是上天賦予的,形體是大地賦予的。精神離開形體,就稱為‘鬼’,‘鬼’的意思也就是歸。
“死人的尸體孤零零地存在,難道會有知覺嗎?其實魂魄早已離開了,用許多布帛錦緞包裹它,用珠玉珍寶陪送它,這實際是掠奪了生者的財物,白白浪費了錢財。
“從前,舜堯死后下葬,把木頭挖空做成匣子,用葛藤纏裹封扎,挖墓穴時,向下深度不超過泉水,向上不致泄露尸臭。這樣做根本無損于他們的偉大,相反卻因為品行高潔而流芳千古。
“圣人生前崇尚儉易,死后安葬也不奢靡。不做無用的事,不花無用的錢。現在呢?耗盡財物為死者厚葬,不管活著的人如何,讓生者受到死者的連累,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糾正時弊啊!”
楊王孫一口氣說完,祁侯連聲說:
“好!你說的對。”
楊王孫死后,他的兒子按照他的遺愿把他裸葬了,這在當時厚葬的風氣下,實在是驚世駭俗之舉。
楊王孫真可謂是一位曠達的智者,他參透了生死乃屬自然規律,沒有必要為厚殮死者去浪費錢財。
其實人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人死如燈滅,身體不存在了,又何來精神魂魄呢?這時再去擺闊氣講排場,將大量財物埋入地下,實在是多此一舉啊!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五十三章·盜夸非道》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