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
【原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1],
故能長生[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2],
外其身而身存[3]。
以其無私,
故能成其私[4]。
【注釋】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或其生存不為自己。
[2]后其身而身先:把自身放在眾人后面,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與擁護。“后其身”是一種謙讓與收斂的精神。
[3]外其身而身存:把整個人置之度外,反而能夠保全生命。
[4]成其私:成就他自己所追求的事業。
【譯文】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生而且永久,
是因為天地順應自然而生存而不是單純為自己而生,
所以能長生。
圣人謙虛謙讓退身于別人后面反而能居前列,
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正是由于他不自私,
所以反而能保全他自己。
【解析】
自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看到天高懸在我們的頭頂,他雖然高高在上,但他并不自高自大;雖然有時候也會發怒,會在我們的頭頂上電閃雷鳴,但他多數的時候還是晴空萬里、溫文寬厚。他像極了我們的慈父。地則相反,她甘愿位居人下,胸懷包容萬物,她默默地承受著眾人的踐踏甚至粗暴,她從不輕易顯示自己的威力,她堅韌、勇敢、無畏,就像我們的母親,一直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從不奢求回報。他們是那么的高深莫測,是那么的深奧玄秘,仿佛離我們很遠卻又離我們很近,我們無法真正地理解他們,但又無時無刻不生活在他們的注視下,無時無刻不在受他們的影響和制約,但這種影響和制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上一章我們提過,天地不仁,天地對我們是沒有仁愛和恩惠的,所以對我們也就沒有約束。
在我們所能觀察和理解的范圍內,唯有天地是長生不老的,他們無所謂年輕和年老,他們是永恒的,因而人們常常用“天長地久”來表達自己美好的祝愿。
為什么萬物都有消亡的那一天而獨天地壽命悠遠長久呢?老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久]。”如何理解呢?天地之所以能長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意識、沒有思想,不知道自己在生,沒有生的概念也就無所謂死了。正因為天地沒有意識,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正處于生存的狀態,當然也就不會有死亡的到來,所以長生不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規律運行的,他們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然而,我們人類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來理解宇宙萬物,并試圖用自己的智慧改變大道的自然形態,也就是說人類想要成為宇宙萬物的主宰,支配宇宙萬物。我們給宇宙萬物命了名,所以宇宙萬物無不打上了我們人類的主觀印記。老子在第一章中就點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自私地將宇宙萬物強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命名,就難免會走入理解的誤區,使宇宙萬物失去原本的真意。
圣人知道什么該為什么不必為,他們能摒棄人性的弱點——自私,做到謙虛退讓,與世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中表現出尊貴,而居于人先。他們遵循大道的發展規律,將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看成自然而然的,不對萬物強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與大道共生共存。
我們說天像父,地如母,天地生養了我們,他們還會保佑和懲罰我們。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我們違背自然規律的時候,天地會毫不留情地懲罰我們人類的無知,因為天地是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的,盡管他們遵循自然是無意識的行為,但正是因為遵循了自然的發展規律,所以他們才得以長生不老,這是天道。推而言之,我們人類要想與世長存,就必須遵循天道的根本,心存無私,要經常想著別人,而不唯獨考慮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自私自利雖然能得到一時之小利,但會失去許多成就大事的機會,因而是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
天地之所以長生不死,是因為天地無意識,沒有“生”和“死”的分別概念;圣人的心中沒有“自私”的概念,所以他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私”,成就了自己的利益。
從政之道
令狐楚降米價解民憂
唐憲宗時期,令狐楚被任命為兗州太守。
在他上任的時候,兗州正遭受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兗州到處都是一片凄涼破敗的景象:干枯的禾苗,乞討的百姓,整個兗州沒有一絲生機。令狐楚看著,心情十分沉重。
到了兗州城,他看到街市上的糧店卻照樣掛著招牌,價格奇高,窮人們哪能買得起呢!令狐楚不禁惱怒,心想原來是這幫糧商趁機發不義之財,漲高物價啊!難怪當地百姓背井離鄉,乞討逃荒。他決心降低糧價,讓百姓吃上廉價的糧食,同時嚴厲懲處奸商。
遠遠地,他還沒有走到州府,那些官吏就前來迎接,爭先恐后地和他打招呼,套近乎,令狐楚便趁機同他們寒暄起來。他把話題引到旱災上,不慌不忙地問:
“現在兗州城內有多少糧庫?大約存了多少糧食?”
一旁的官吏大獻殷勤,為了表明自己對州內事務的熟悉,他們畢恭畢敬地回答:
“糧倉一共有二十個,平均一個存糧五萬擔,應該沒有后顧之憂。”
“那糧價多少?”
這次大家都絕口不提,陷入了沉默之中。令狐楚已經明白了幾分,其中肯定有鬼,一定是他們和奸商勾結起來,從中作梗,謀取暴利。
令狐楚仍然不緊不慢地說:
“現在旱災把百姓害苦了,這些糧食本來就是取之于民,也應該用之于民。明天就把糧倉打開以最低價出賣,救濟百姓,你們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
眾官吏見新太守主意已定,都附和著點頭,說:
“大人仁慈,這樣不僅可以救災,還能樹立朝廷愛民的形象。好主意!好主意啊!”
令狐楚立即命令隨從張貼告示,安撫民心。這個消息一傳出,百姓都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而那幫趁火打劫的奸商卻開始愁腸百結了。如果州里的糧食價格低廉,自己囤積的糧食就會無人問津,時間一長,就會受潮霉爛,豈不是要賠錢?他們索性清倉處理自己的糧食,而且價格比州里定的還低。百姓看到糧價一個比一個低,拍手稱快。令狐楚的幾句話、一個告示,就輕而易舉地安定了民心,穩定了形勢,手段可謂高矣!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章·被褐懷玉》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一章·有道不處》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