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簡介|介紹|概況
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九十六回。包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三個片斷。元末明初羅貫中作。關于“失街亭”的本事,西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裝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鋮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貶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三國志·馬謖傳》載:“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關于“空城計”的故事來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道:“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陽平,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侯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加以想象發揮,鋪染了這段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故事。關于街亭之失的責任:一、在于諸葛亮用人失當。晉習鑿齒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后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杰,退收弩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三國志·馬謖傳》裴松之注引)二、在于馬謖狂妄自大、信奉教條。今人朱其鎧說:“由于街亭守將馬謖破壞了孔明的作戰方針,違背了主帥的具體指示,拒絕了同僚們的正確意見。一句話.街亭之失.罪在馬謖。……馬謖強調的是‘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之類的兵法教條;他想的是殺傷敵人有生力量,而為個人邀功;而腦子里根本沒有安守街亭,拖住敵人,保證全局的戰略思想。狂妄自大,剛愎自用,不切實際地搬用兵法教條,終于斷送了街亭,也斷送了初出祁山的整個戰役。正如司馬懿所說,馬謖的確‘徒有虛名,乃庸才耳。’”(《中學古代小說分析》)三、在“失街亭”的安排上,諸葛亮之失主要是屬于“智者之失”;在處理“失街亭”的后果問題上,諸葛亮則是“以智補失”。今人周嘉向說:諸葛亮“以智補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馬謖失街亭之后,諸葛亮安排魏延、王平復奪街亭,繼之又令高翔“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后來魏軍兵臨城下,諸葛亮從容不迫布設疑兵,唱了一出動人心魂的“空城計”,使蜀軍安全地撤回了漢中;其二,揮淚斬馬謖,這“淚”一方面為自己和馬謖的友情而流,一方面是深深自責;其三,斬馬謖之后,又上書要求降職為“右將軍”,并“惜軍愛民,勵兵講武”,以為后圖。作者通過諸葛亮之“失”更為成功地寫出了諸葛亮之“智”,——“他不僅能以智來克敵制勝,而且能以智來收拾殘局;他不僅能以智來處理自己的失誤,而且還進一步以智來深入挖掘‘失’的原因,亡羊補牢。”(《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失街亭”通過對蜀、魏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役的描述,贊揚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賞罰分明、嚴肅執法、勇于自責的優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狂妄自大、輕敵自恃、違令拒諫、死守教條、脫離實際的嚴重錯誤。它還啟示人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死搬教條必定要失敗。情節錯綜復雜而結構井然有序;通過對比、映襯、揭示心理活動,以及富于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塑造了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天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