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褐懷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1],
事有君[2]。
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3]。
知我者希[4],
則我貴者[5]。
是以圣人被褐懷玉[6]。
【注釋】
[1]宗:宗旨。
[2]君:主。事有君,辦事有主見。
[3]不我知:賓語前置,實為“不知我”。
[4]希:同稀,少的意思。
[5]則:法則,此處活用為動詞,效法。
[6]被褐:被,穿著。褐,粗布。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
而天下的人都不能理解,不能去施行。
言論有宗旨,
辦事有主見。
正因為不理解這個道理,
所以不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很少,
能取法我的人就更難能可貴了。
因而,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而懷里揣著美玉。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里用看似發牢騷的話語再一次闡述了大道的特點。老子聲稱自己的話雖然很簡單很容易理解但還是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為此抒發了自己的抑郁和苦悶。老子還說自己的話是有宗旨的、辦事是有主見的,可是人們對此卻表現遲鈍,甚至不加理會,實在令人心寒啊!這時老子幾乎陷入了絕望,他懷著悲憤難耐的心情抒發著自己的無限傷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是他心中積聚已久的情緒的迸發,老子也是人,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動物,他的情緒也會在壓抑的狀態下瞬間爆發。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的道或許在當時是“甚易知”和“甚易行”的,但因當時的人們被欲望蒙蔽了身心,除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之外他們別無他求,我們聯系老子所處的時代的特點就不難發現老子的道在當時被冷落的情景,老子發此嗟嘆也是可以理解的。當時所流行的是鼓勵欲望的思想和理論,老子的無為思想顯然是沒有市場的,老子一向排斥欲望和妄為,這和當時的世風格格不入。人們的頭腦被欲望充塞著,根本沒為老子的思想留一絲一毫的空間,在他們看來,老子的無為是沒有實在意義的空洞理論,其架構于虛無縹緲的真空之中,和現實相差甚遠,過于抽象和玄遠,根本無法理解,而在老子看來,自己的思想是易于理解和行動的,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老子的內心自然是苦悶的,這其中也包含著他對當時的統治者的失望情緒,老子主張實行無為而治,他的一整套治國理論也被統治者束之高閣,不予理睬,老子對此能不困頓抑郁嗎?
老子在本章的結尾談到了圣人(得道者)的真實情態,他用了極其簡潔的“被褐懷玉”來概括圣人的外貌,圣人的外部特征是穿著粗布衣服,和平常的人沒什么異樣,但在如此簡陋粗俗的外表下掩蓋的是冰清玉潔的內心,老子稱之為“懷玉”,玉是稀世珍寶,它也喻指美好的品質,在這里老子用玉來比喻圣人的純潔的內心和不與世道合污的高潔品德。
我們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啟示:真正的美麗是心靈的美麗,而絕非僅指外表的華美。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老子所處的時代相去甚遠,但人們滿足自己的欲望的要求是相同的,老子主張克服自身的欲望,達到內心的完美,這一思想在我們的時代同樣實用,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人們的內心有著強烈的自我滿足的欲望,對財富的極大占有已成為許多人的最大人生目標,他們在追求財富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將自己的靈魂驅趕到了一個無人的角落,獨自哭泣去了,在他們華貴的包裝下掩蓋的是多么虛偽的內心!還有的人由于時運不濟無法滿足自己對財富的瘋狂占有欲望,于是走上了邪路,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一生的幸福,何苦呢?人生來世不容易,真正屬于我們的只有我們的內心和靈魂,要知道再高檔的時裝和再華麗的容貌到頭來也只是一場虛空,為什么這么說呢?衣服或財富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連屬于我們自身的美麗容貌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衰老,真正屬于我們的只有自己的靈魂和內心,我們靈魂的高貴和內心的豐厚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最大的禮物和最高的獎賞,生命給予我們的是短暫的幾十年光景,生命的轉瞬即逝會帶給我們很多遺憾,我們會失去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生命在內,可我們純潔的靈魂和高貴的內心是任何人也剝奪不走的。
為人之道
韋詵擇婿以德為先
唐玄宗時,裴寬曾經在潤州做參軍,當時韋詵任潤州刺史,裴寬是他的下屬。
韋詵的女兒已經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了,韋詵一心要為女兒找一個德才兼備的女婿,可是上門提親的不少,韋詵一個也沒相中,不是嫌人家學問不好,就是嫌人家品德不好。這天,韋詵正在為女兒的事情發愁。他在花園中踱來踱去,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女兒的二層繡樓上,看到女兒正在用心刺繡,不忍打擾,就來到廊上眺望,偶然間發現花園里有個人,只見那人拿著小鏟挖了個小坑,然后從懷中掏出一包東西,埋了進去,然后又小心地把土蓋好。韋詵覺得好奇,就命下人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人回來稟報說:“那人是裴寬。有人送給他一大塊鹿肉干,沒留下姓名放在門前就走了,他沒法退還給人家,又不想收人家的東西,所以只好把它埋了起來。”韋詵聽了點頭表示贊許。又命人去打聽一下裴寬的為人,下人們回來稟報說:“裴寬為人清廉,從來不收人家的賄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門。如果有人給他送東西,他一定馬上派人送回去。即使不送回去,他也會派人給送東西的人回贈一份價錢相當的禮物。”韋詵聽后,對裴寬的為人贊嘆不已。
為了再考察一下裴寬,韋詵還設了一計。他命手下人去請裴寬,就說自己要請裴寬喝酒。裴寬接到刺史的請柬當然不敢怠慢,慌忙收拾了一下就來赴宴。韋詵并沒有宴請別人,只請了裴寬一個。席間兩人談得很是投機,韋詵見裴寬不是那么拘束了,就假裝說:“裴寬啊,自從我上任以來,你在我身邊也立下不少的功勞,我打算為你置辦一所宅院,以供你居住,你現在住的地方太差了。”裴寬聽到這話,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韋詵面前,說:“大人,輔佐您只不過是盡自己的責任,并沒有什么功勞,您又何必賞賜我呢?”韋詵悄悄地說:“你不必害怕,我這是偷偷送給你的,又沒有旁人知道,以后你助我多聚斂些錢財,到時一定有你的好處。”裴寬頓時臉色大變,厲聲說:“大人,我原以為您是個清官,不想您也是如此……大人,我請求辭官。”說著就要起身離去。韋詵看裴寬果真清廉,于是大笑說:“裴寬,我是騙你的,只想考考你,不錯,你是個人才。我決定把女兒嫁給你了!”裴寬又驚又喜。
結婚那天,裴寬也沒什么好衣服,就揀了一件綠色的相對新一些的衣服做新婚禮服。裴寬本來又瘦又高,穿了這件衣服,十足似個小丑,族人們都取笑他,戲稱他“碧鸛”。韋詵則一臉嚴肅地說:“我疼愛自己的女兒,一定要讓她嫁給賢公侯做妻子。裴寬雖然其貌不揚,但是他為人清廉,將來一定能成大事,你們怎么能以貌取人呢?”
韋詵擇婿注重其品德而不重其外貌是十分可取的。韋詵的眼力確實沒有錯,女婿裴寬后來果然很有出息。沒過多久,裴寬就被朝廷重用,前后任刑部員外郎、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禮部尚書等職。裴寬為官正直不阿,在朝中時,不怕得罪權貴,不肯徇私;任地方官時,很有政績,百姓感念恩德。史書上說他“為政務清廉,所蒞人皆愛之,世皆冀其得宰相”,可見他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裴寬有兄弟八人,都通過科舉做了官。兄弟之間十分友愛,在城東造8所住宅,相鄰而居。裴寬的甥侄輩也都有名,家族人口眾多,吃飯時常常要以擊鼓為號。所以在開元、天寶年間,如果要講家族名望,以裴家為最好。裴寬與韋氏白頭偕老,福壽貴盛,裴寬享年75歲才去世。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章·天長地久》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