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怨以德
【原文】
和大怨[1],
必有余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2],
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3]。
天道無親[4],
常與善人。
【注釋】
[1]和:調和。
[2]契:契約。左契:債券的回執。
[3]司徹:支持賦稅,掌管稅收的官職。
[4]無親:沒有親疏。
【譯文】
調和大的怨結,
必然還有余留的怨恨,
怎能稱得上是妥善的解決辦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據的存根,
卻不向人索取償還。
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不索取,
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
自然的法則是不分親疏的,
常常伴隨著有德行的人。
【解析】
這一章老子依然就統治階級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展開論述。矛盾的結果必然是積怨很深,怨由何而激起呢?老子在這里沒有明說,但根據前面章節的內容我們知道統治階級對人民的盤剝是矛盾產生的根源,這種矛盾屬于經濟范疇的矛盾。我們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春秋末期統治階級窮奢極欲而且好大喜功,他們不惜犧牲人民群眾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此國家財政常常出現虧空的現象,這種入不敷出的局面該如何妥善解決?原有的稅收已不能滿足統治階級的貪婪欲望,而統治階級是不會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門的橫征暴斂手段便相繼出爐了。
在當時,統治階級除了讓人民承擔沉重的徭役之外,還強迫人民服兵役。我們知道統治階級的特點是好大喜功,為了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而窮兵黷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離子散、戰死沙場的悲痛。對統治階級而言,這還不夠,他們還會向人民收取大量臨時強加的賦稅,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負。就這樣,交不起賦稅的廣大勞苦大眾成了統治階級的債戶,而統治階級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債主。統治階級和勞苦大眾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怨聲四起。統治階級面對這種不利于自己的情況,自得“和大怨”。什么是“和大怨”?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采取的調和和人民之間矛盾的措施就是“和大怨”。“和大怨”的結果會怎樣呢?在老子看來并不樂觀,老子稱其為“必有余怨”,為什么會“必有余怨”呢?因為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統治階級必須拋棄自身貪婪的欲望,從浮華和虛無的追求中解脫出來,不要再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而不惜犧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統治階級無論從主觀上作出怎樣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們心中的“余恨”。所以老子稱之為“必有余怨”。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老子再一次拿圣人的行為作參照,指出了“有德”和“無德”的分別,老子說“有德”的統治者依據契約的合同收租,而“無德”的統治者則根據田畝的數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對任何事物都無親無疏,但它喜歡站在善良的人一邊,此話的反面意思是對于苛刻的統治者會受到天道的譴責和懲罰,這就為“無德”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為人之道
顧覬之焚債券以教子
顧覬之,字偉仁,南朝宋吳部人。他一生為官,清廉愛民。
起初,朝廷任命他為山陰縣縣令,當時山陰有三萬民戶,歷來公事繁巨,號稱難治。顧覬之上任以后,將一個公事極其繁雜難治的地方整治得訟息、政簡,井井有條,足見其政治才能。
顧覬之不但能把一方百姓治理得安居樂業,而且也善于治家,使得家門和睦,在地方上贏得了很高的名望。他一共有五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顧綽家中的財產最多,家道極為殷實。正因為這樣,顧覬之的家鄉不論士子平民,好多都欠著他的債。顧覬之對兒子向鄉親們放債的行為十分不滿,曾多次勸阻,而顧綽總是不聽。顧覬之在外做官,兒子又已自立門戶,所以也想不出辦法來制止兒子。
后來,朝廷任命他為吳郡太守,他終于回到家鄉來做官了。
顧凱之對兒子放債之事一直耿耿于懷,心里始終未放下,這次回家鄉任太守,便想出了一個辦法。有一天,他找了個機會對顧綽說:“以前我常常禁止你在鄉里放債,現在仔細想一想,如果不這樣做,搞得家里十分貧窮,也不是過日子的辦法。你平時放的債,有多少人沒有及時償還?趁我現在回到家鄉來當太守,我設法代你催要。不然的話,等到我以后不在家鄉當官了,你哪里還能要得到這些債。你的債券都放在什么地方了,趕快拿出來!”
顧綽正為有些欠債難以討回而傷腦筋,聽父親說準備撐他的腰,幫他討債,真是大喜過望。心想憑他父親在地方上當官的勢力,討起債來豈不是易如反掌?他急忙將別人欠債所寫的文書全都拿了出來,竟然有滿滿一大櫥子。此時,顧覬之見自己的計謀已經成功,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點起一把熊熊大火,將顧綽的所有借債文書燒了個精光。燒完文書,他鄭重其事地向遠近鄉人宣告道:“你們欠三郎的所有債務,今后都不必再還了。所有的欠條,都已經被我一把火燒掉了。”
顧綽心理上沒有絲毫準備,見自己這么多財產在父親的一把大火中,全都化為烏有,一下子受到沉重打擊,以至于整天都十分懊喪,不停地唉聲嘆氣。心里難過,卻也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
顧覬之教子盡管武斷,但他一片愛民憫農的心意,卻是情真可鑒,一舉贏得了百姓們的擁戴和信任。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二章·自愛不貴》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