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愛不貴
【原文】
民不畏威[1],
則大威至[2]。
無狎其所居[3],
無厭其所生[4]。
夫唯不厭[5],
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6],
自愛不自貴[7]。
故去彼取此。
【注釋】
[1]威:威嚇,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
[2]大威:極大的威脅。
[3]狎:同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
[4]厭:厭,讀如壓,壓迫的意思。
[5]不厭:不憎惡,不厭惡。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
[7]自貴:自顯高貴。
【譯文】
人民不懼怕統治者的權威,
統治者的大難就要臨頭了。
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
不要壓榨人民使人民無以生計。
只有不迫害人民的生計,
人民才不憎惡統治者。
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為是,
要懂得自我珍愛,而不顯耀權勢。
應該舍棄后者而采取前者。
【解析】
上一章老子著重論述了普通大眾的自知之明,這一章論述統治者的自知之明問題。老子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钡谝粋€“威”指統治者的權威、高壓政策,第二個“威”是威脅,即人民的反抗斗爭,整句話的大意是如果人民不再害怕統治者的權威,那么統治者也就要大難臨頭了,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聯系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春秋晚期,社會問題錯綜復雜,其中表現最突出的還是統治者的生活享受問題,他們追求物質享受,驕奢淫逸。統治者是民眾的榜樣,其生活的奢侈和行為的不檢點,必將會誘發民眾的強烈欲望,在欲望的驅使下,人民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冒著死亡和犯罪的危險去滿足自己的欲望。當然不懼怕統治者的權威也成了很自然的事,不懼怕統治者的權威其結果會怎樣呢?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必然會受到威脅,統治者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統治,因為統治地位的喪失就意味著其安逸生活的結束,耀武揚威的日子的終結,甚或統治者隨著統治地位的被推翻,自己淪為奴隸或走上亡命之途,這是令統治者最不愿看到的、最痛心的。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針對統治者的統治地位的岌岌可危的情況,老子對統治者提出了最嚴厲的警告,他的目的并不是為統治者保全名位,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警告統治者要好自為之,不可再作威作福、荒淫無恥、兇殘無度了!老子警告統治者說:“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壓榨人民使人民無以生計。只有不迫害人民的生計,人民才不憎惡統治者?!泵褚浴吧睘楸荆绻B生計都難以維持,人民還懼怕什么苛政、威嚴呢?如果人們缺衣少食、居無定所,那么人們就不可能安于現狀,社會發生動亂也就成了很必然的事。
老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眼里圣明的統治者有自知之明,他們絕不會因位居高位而炫耀,更不會驕奢放蕩、恣意妄為。他們懂得自愛,也懂得愛自己的民眾,其實自愛本身就是愛民的表現,反過來也成立,愛人就等于愛自己,因為人民是自己立身高位的基礎,不愛民眾就等于不愛江山,不愛江山就等于不愛自己。老子拿高明的統治者的行為來暗示當時的統治者應如何立身處世,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見一斑。
從政之道
夏啟修身習德成功贏民心
原始社會末期,夏啟率先破壞禪讓制,通過父親的權威奪得帝位,子繼父業,天下共憤。其中有一個部族首領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來指責夏啟不應當搶奪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啟把王位立即還給伯益。
夏啟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征討夏啟,雙方在甘澤舉行決戰。決戰之后,夏啟的軍隊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幾乎全軍覆沒。
夏啟的下屬大臣建議趕快補充人員,重整軍隊,準備第二次戰斗??墒窍膯]有這樣做,他知道很多人不贊成父死子繼的規矩,所以才不肯擁護他。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沒有人來參加他的軍隊,打敗對手簡直是妄想。要想取得勝利,首先必須把人心拉向自己這一邊,讓人們知道夏啟是一個賢能的人,由他來繼承王位是符合實際的。
于是夏啟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吃飯時他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覺只鋪一張很薄且又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從不演奏音樂作為娛樂。他還愛護孩子,尊敬老人,并且提拔賢能:誰有本領,就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就請來讓他帶兵打仗。
夏啟這樣堅持了幾年,產生了巨大的效果,他的聲譽大大提高了。人們常常說:“夏啟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兒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嚴格,對待別人又多么熱情、有禮貌。天下就應當交給像他這樣的人來治理!以后要是有誰再來和他爭王位,我們應當全力保護他才對?!?/p>
人們互相傳頌著夏啟的好處和優點,于是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夏啟是夏禹的唯一繼承人,對于父死子繼的制度,再沒有人覺得不合理了。
夏啟看到人心已經倒向他這一邊,就發動了對有扈氏的戰爭。這一次,有了人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他的力量大大增強。最后,夏啟終于把有扈氏打得大敗。有扈氏本人做了俘虜,被放逐到草原地區。夏啟成功地解除了有扈氏對自己的威脅,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最終的確認和鞏固。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九章·報怨以德》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五章·無以生為》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