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2]。
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3]。
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4],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5]。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
則攘臂而扔之[6]。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7],
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8]。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9],
處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注釋】
[1]上德:上等的品德。
[2]不失德:不失去德的機(jī)會。
[3]無以為:無心作為。
[4]上仁:上等的仁慈、仁愛。
[5]上義:上等的義氣。
[6]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qiáng)力牽引。
[7]薄:不足,輕薄。
[8]前識者:先知先覺之人。華:虛華,虛飾。
[9]處其厚:立身敦厚樸實。
【譯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
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實際上達(dá)不到德。
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
下德之人強(qiáng)調(diào)作為而無以能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無私心意圖。
上義的人勉力施為,但常有私心目的。
上禮的人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yīng)。
于是就揚(yáng)著胳膊使人強(qiáng)從。
所以,喪失了道以后才出現(xiàn)德,
喪失了德以后才出現(xiàn)仁,
喪失了仁以后才出現(xiàn)義,
喪失了義以后才出現(xiàn)禮。
那禮呀,是忠信衰敗的表現(xiàn),
也是社會動亂的禍?zhǔn)住?/p>
那先見者,是道的虛飾,是邪偽的開始。
因此,大丈夫應(yīng)取忠厚不取薄禮,
取實在不取虛華。
所以,舍棄薄和華而采取厚和實。
【解析】
這是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二部分——《德經(jīng)》。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探討了老子的《道經(jīng)》,《道經(jīng)》向我們闡明的是天道,即自然規(guī)律。《德經(jīng)》向我們揭示的是人德,即人生的行為準(zhǔn)則。天道和人德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老子的整個思想哲學(xué)體系。時至兩千年后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思想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作為《德經(jīng)》的開篇,老子首先給我們揭示的是,有德與無德的概念與行為之區(qū)別。因為在前邊已經(jīng)提到過德的概念了,這里不再贅述。
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沒有德與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別人看來,他的行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說,大道無言無名,大德同樣也無言無名。一旦有名,那就進(jìn)入了后天的分別之中,而具有分別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這樣一來,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沒有真正的道德了。
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rèn)為它不同于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的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志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志辦事,這樣做的結(jié)果當(dāng)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xiàn)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然而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憑著主觀意志辦事。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于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于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biāo)準(zhǔn),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nèi)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后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jīng)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就是在有為的范圍內(nèi)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
茫茫宇宙間,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偶然的發(fā)生和或然的出現(xiàn),他們猶如虛空寂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時之過客而來去匆匆,既不能對大自然的生生不已有所助益卻也不能構(gòu)成任何重大危害,他們自以為豐富多彩的瞬間生命之顯現(xiàn),在大自然中連一絲痕跡都不會留下。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當(dāng)下的存在意義而沒有原始的或終極的紀(jì)念意義。我們不禁為生命的短暫和自身的渺小而扼腕嘆息,可嘆息本身是毫無價值的,它只會空耗我們的生命,在這短暫的一生里,我們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我們都十分關(guān)心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比別的動物高明,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夠區(qū)分善惡美丑,正因為有了區(qū)別對待,我們才會存在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然這種標(biāo)準(zhǔn)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德是無需形式的,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足以參考的指標(biāo),我們在參透這一思想的同時,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讓自己做一個大寫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負(fù)自己的一生。
從政之道
漢武帝賜死夫人
公元前88年,已70歲的漢武帝體弱多病,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但自太子劉據(jù)死后,尚未立儲,劉家江山將由誰繼承,這一直讓武帝感到困惑。
當(dāng)時,武帝有三個兒子。綜合比較,小兒子弗陵的品行、氣度、相貌頗似自己,武帝有心立他為太子。但弗陵年僅七歲,他的親生母親鉤弋夫人年輕貌美,又頗有心計。武帝擔(dān)心日后幼子為帝,其母出面干政,再出現(xiàn)第二個呂后,竊取劉氏江山。
武帝經(jīng)過數(shù)日深思,心中有了主意。
首先,他選擇一位重臣,以交付托孤重任。在武帝看來,只有霍光、金日二人,忠厚老實,可托大事。但金日身為胡人,不同于其他大臣,如果托付于他,恐難服眾。因此,只有將弗陵托付給霍光。
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弟,他由霍去病攜入都城,被授予郎官,后官至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為官20余年,小心謹(jǐn)慎,從未犯過大錯,深受武帝信任。
于是,武帝命人繪了一幅圖畫,賜給霍光。霍光把圖畫拿回家,展開一看,只見是一幅周公負(fù)命輔佐成王圖。霍光頓時明白,便將圖畫小心收起來。武帝見霍光接到圖畫后,沒有前來問詢自己,知道他已理解自己的意思,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既然輔佐幼子之臣已經(jīng)找到,武帝便進(jìn)行第二步,準(zhǔn)備除掉鉤弋夫人。
數(shù)日后,武帝見到鉤弋夫人,故意因為一件小事大發(fā)雷霆。鉤弋夫人一直受到武帝寵幸,她見武帝一反常態(tài),大發(fā)雷霆,頓時心慌意亂,束手無策,連忙脫簪請罪。
武帝卻不加理會,喝令左右侍女,將她拉下去,送入宮廷監(jiān)獄。
鉤弋夫人見武帝如此,猶如晴天響起一個霹靂,又驚又怕,不由得淚珠盈眶,頻頻回頭看武帝。
武帝心中不忍,連忙催促道:“快走!快走!別再讓我看見你!”
鉤弋夫人還想再說些什么,卻已被侍女拉出,送入大獄,第二天就被武帝賜死。
過了幾天,武帝問左右大臣:“對于鉤弋夫人的死,你們聽到外人有什么議論嗎?”
左右大臣都回答道:“人們都說,陛下將立太子,卻又莫名其妙地將他母親殺掉,不知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武帝嘆道:“這其中的道理豈能是迂腐之輩所清楚的呢?自古以來國家突然生變,大多是由主少母壯造成的,難道你們沒聽說過呂后之事嗎?”
左右大臣聽了,都低頭不語。
“仁”是五德之首,但無原則的“婦人之仁”卻是失德行為。在古代封建社會,婦人當(dāng)政必將朝綱紊亂,朝綱紊亂必然導(dǎo)致天下混亂,愛一人而害萬民,這種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
漢武帝并非不愛鉤弋夫人。他愛之卻殺之,看似殘忍,實是“仁心”的體現(xiàn),為日后消除了隱患,受惠的不僅是劉家繼承人,還有天下百姓。
上一篇:《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道德經(jīng)全集《第一章·天地之始》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