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云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注釋】乙亥: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上元:農歷正月十五。李易安:即李清照,北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嬌寒:輕寒。倦暖:令人發困的暖意。前度遽如許:此前何曾這么倉促地來到人間。斷煙禁夜:禁止煙火,不準掛燈;禁止夜行,晚間戒嚴。臨安:今杭州。緗帙:淺黃色的書套。此處代指圖書。風鬟:頭發蓬亂;三五:指舊歷正月十五夜(元宵節)。鄜(fu)州:在今陜西省富縣。杜甫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當時被安史叛軍俘獲,而妻子還在鄜州。此句是作者自比于杜甫。殘釭:殘燈。
【鑒賞】根據詞前小序,知道此詞作于公元1278年的元宵節。宋亡于1276年,這時已亡國兩年了。作者用李清照口吻,依照李清照《永遇樂》原調填寫了這首詞,以表達比當年李清照更加濃烈的亡國之恨,因為李清照寫“落日熔金”時,宋朝還保有半壁江山,而今卻是國無寸土了。
上闋起首“璧月初晴,黛云遠淡”,以對句寫景:雨后新月,遠山清淡,江山如此美好。然而一句“春事誰主”,問得突兀:如此江山,究竟誰為主宰?一句話道出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接著再用臨安宮苑、湖堤寒暖、宜人天氣的匆匆離去悲嘆春之易逝、國之淪亡。轉寫回憶,以對句寫當初香陌華燈的熱鬧美麗,那時雖然是國土淪喪,但偏安的南國畢竟還是“香塵暗陌,華燈明晝”,保存著一種畸形的繁華。結以“長是懶攜手去”,當時心灰意懶,哪里有心思與人攜手同游呢?“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沒想到此次重來,在這“斷煙禁夜”的氣氛中,只剩下元朝統治者的嚴法苛政,哪里還有故國父老的喜慶?至此,昔日杭州的繁華與此次重來的蕭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詞人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下闋前三句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宣和舊日”,實指北宋;“臨安南渡”,杭州變作汴州;“芳景猶自如故”,一總南北宋之繁華景象,同時寓有不堪回首之嘆。國事如此,是從大處著墨。接著又具體結合易安的身世來抒寫。“緗帙流離”三句,記述易安南奔時書籍喪失,元宵節時頭發蓬亂,傷時感懷,凄苦之至,寫下了許多“凄凄慘慘戚戚”的詞。“江南無路”二句,用杜甫在安史亂中思念鄜州家小的故事,再次申述亂離流落之苦。無路可走,無家可歸,苦情自不待言,而結以“此苦又誰知否?”筆勢陡起,情更深痛,可以想見其聲淚俱下、哀哀無告的情狀。最后是“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極寫一己之悲與他人之樂,更有無可奈何之嘆,哀婉無窮。
全詞先景后情,情景交織。此詞的別致之處在于作者通過時空的置換,把李清照從北宋末移到了南宋末,并通過李清照此時當說、當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可以想象,在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情況下,李清照尚不敢輕易出門,把她拉到今日,她又會怎樣呢?全詞凄慘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作者說自己在“江南無路”的現實中,其悲苦之情更勝于當年的李清照。
上一篇:蔣捷《瑞鶴仙·鄉城見月》宋詞賞析
下一篇:周密《玉京秋·煙水闊》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