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而來齔①以迄今日,秋毫皆伯氏功,第納伯氏②千金,然后受券。
【譯注】
①齔(chèn):小孩換牙,泛指童年。②伯氏:長兄。
這句話的大意是:從你童年到現在,你長兄的功勞不可抹,你接受了長兄的千金和券,是在他支持之下才取得了今日的成績。
輯自《太函集》卷80,《汪處士贊》。
【感悟】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但是徽商婦教育子孫,兄弟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在利益方面不應該斤斤計較,要懂得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徽商婦不僅自己努力處理好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還教導子孫處理好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
【故事鏈接】
績溪胡氏宗族對族中子弟讀書、赴試之資助與獎勵銀兩,很多是源自族內徽商的捐助。該族規定:“凡攻舉子業者,歲四仲月,齊聚會館會課,祠內支持供給。赴會無文者,罰銀貳錢;當日不交卷者,罰銀壹錢。祠內托人批閱,其學成名立者,賞入泮賀銀一兩;出貢,賀銀五兩;登科,賀銀伍拾兩,仍為建豎旗匾;甲第以上,加倍。至若省試,盤費頗繁,貧士或艱于資斧,每當賓興之年,各給元銀貳兩,仍設酌為餞榮行。有科舉者,全給祿遺者,先給一半,俟入棘闈后補足;會試者,每人給盤費拾兩。”(績溪《民國明經胡氏龍井派宗譜》(績溪)卷首《祠規》)這些經費中,來自于徽商的捐贈,應當說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此外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花費頗為昂貴,一般家庭是無力承擔這筆費用的,但在徽州由于徽商積極支持使得眾多士子能夠參加科考。
【延伸閱讀】
佃仆——是由于種主田、住主屋、葬主山而以契約或宗規家法的形式確定與主人的關系,并歸屬于整個宗族的家奴,社會地位介于奴仆與佃戶之間,這種以大量佃仆存在為基礎的佃仆制,產生于東晉、南朝、隋、唐的部曲、佃客制的基礎之上。它在徽州特別盛行,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徽州鄉紳勢力特別強、奴隸制殘余一直遺存等。但是,到清朝中后期,由于佃仆的絕對數量逐漸減少,徭役地租開始向貨幣地租轉變,加上佃仆、奴仆起義頻繁發生等原因,使佃仆制日漸衰落,最終走向消亡。
上一篇:《君第去,吾為君侍養,必當而父母心,君無反顧》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家鄉故舊,自唐宋來數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義,講世好,上下六親之施,無不秩然有序所在村落,家構祠宇,歲時俎豆》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