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磻溪垂釣圖
作者: 江楓
【原文】: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知?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原文作者】:羅隱
【鑒賞】:
唐王朝滅亡后,原屬唐朝的鎮海節度使錢镠,自己做起皇帝來,他創建吳越國,定都杭州。這一帶是稻米之鄉,生產比較發達,但老百姓所承擔的苛捐雜稅相當繁重。例如錢镠規定西湖漁民必須每天繳納一定數量的鮮魚,供王宮食用。名目叫“使宅魚”。漁民不勝其負擔,有時打不到魚,只好到市上買魚去交差,弄得怨聲載道。羅隱知道這個情況后,感到國王這項規定很不合理,決定要為老百姓講話。
這天,他進得宮來,只見宮墻上有一幅《磻溪垂釣圖》,畫的是姜太公在渭水邊的磻溪釣魚。錢镠很欣賞這幅畫,一見羅隱來了,便請他給這幅畫題詩。羅隱眉頭一皺,提筆寫下上面這首詩。
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呢?我們知道,姜太公是上古時代有名的賢人,七十二歲遇周文王,為建立周朝建立了很大功勛。
詩的第一句“呂望當年展廟謨”,是說呂望(姜太公)當年在磻溪釣魚時,遇見周文王,暢談天下大事,施展出他的“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廟謨mó,指朝廷的方針大計。)
第二句:“直鉤釣國有誰知?”相傳姜太公隱居磻溪時,是用直鉤垂釣,等待周文王來請他出山。像他這樣有才能的人,誰能及得上呢?
第三、四兩句筆調一轉,轉到眼前杭州的現實問題上來,詩人打趣地說:假使姜太公生在今日的西湖邊上,對不起,他也得每天向大王交納“使宅魚”呢!
錢镠將這詩反復看了幾遍,恍然大悟,知道羅隱是在批評自己,一時哭笑不得,臉色很不好看。轉念一想,自己深知羅隱的為人,他一生喜愛批評時政,是難得的諷刺詩人。自己一向很敬重他,怎么今天批評到自己頭上就要發火呢!一定是他聽到老百姓的怨言了,才這樣寫的。于是立即下令把“使宅魚”免了。從此,羅隱吟詩罷征魚的故事,一直被人傳為美談。
上一篇:《題破山寺后禪院》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題稚川山水》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