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鑒賞
〔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鑒賞】這是《孫子兵法》中最有名的話,流傳甚廣,影響深遠。有人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兵法的核心和精髓。所謂“善之善者”,是好中之好,實際就是最好的。孫子指出:百戰百勝,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為什么這樣說?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注:“百戰百勝何以為非最善之善者?以須破軍,甚至破國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何以為善之最善者?以能全國,且能全軍也。百戰百勝之法,為伐兵攻城之武力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法,為伐謀伐交之外交戰。”這個注釋,闡述得相當清楚。“不戰而屈人之兵”,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有人稱它為“最完美的戰略”。
如何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呢?這里可以有多種途徑:有靠正義的力量,把侵略者說得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因而下令退兵的;有靠智慧和謀略,示侵略者以種種假象,使其感到無利益可得,因而罷兵退卻的;有以堅強雄厚的實力為后盾,采用威脅、利誘的辦法,曉以大義和利害,使對方放下武器,自動投降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事例,在歷史上可以舉出很多。春秋時期,魯國的展喜以大義說齊孝公退兵。鄭國的商人弦高以機智的舉措使秦軍的偷襲作罷。鄭國的燭之武當晉、秦來伐之時,先以利害說服秦退兵,其后晉亦撤還。鄭國不戰而罷退秦、晉之兵,此是又一實例。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又上演了一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歷史劇。1962年,當美國總統肯尼迪發現赫魯曉夫秘密地把導彈運進古巴時,美國要求立即把它們撤除,并且以海軍全面封鎖古巴作為緊急的反應措施。赫魯曉夫揚言:會促使作戰部隊“投入行動”,具有“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但肯尼迪清醒地知道,蘇聯領導者決不會在離本土一萬英里之遙的地方冒與美國直接沖突的風險,因此肯尼迪立即駁斥赫魯曉夫,稱他在搞“核恫嚇”,并加緊部署自己的軍事力量嚴陣以待。赫魯曉夫終于退縮了,一場一觸即發的世界上兩個主要大國之間的戰爭,經過驚心動魄的言詞和措施的較量,美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后盾,運用輿論的壓力,使蘇聯撤回了在古巴的導彈。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贏得這場危機的勝利。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