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鑒賞
〔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鑒賞】孫子用兵打仗,有兩手策略:一為“戰勝策”,即用戰爭手段擊破敵人使其屈服;二為“全勝策”,即用威勢或道德的力量保全敵人使其歸服。在這兩種策略中,孫子認為后者“為上”,是上策,高明的策略;前者“次之”,是次一等的策略。古代軍隊的編制,約有軍、旅、卒、伍諸等級:一軍有一萬兩千五百人,一旅為五百人,一卒為百人,一伍為五人。為了強調“全”勝歸服為“上”策,戰勝擊“破”為“次”一等策略,孫子從國、軍、旅、卒、伍各級,由大到小,依次講述。劉邦驥《孫子淺說》注:“國軍卒伍,不問大小,全之則威德為優,破之則威德為劣也。”“全之”對我方和敵方都有利,是為“上”策;“破之”對我方和敵方都有損失,是為“次之”的策略。
保全對方的國家,不用戰爭擊破就能使其歸服,有這種可能性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歷史上就有許多這樣的實例。
據《尚書》記載,堯舜時期南方的國族有苗,不服從命令,舜帝乃派禹前往征伐,但苗民反而更加騷動起來。這時,益向禹進言:“惟德動天,沒有遠而不至的。滿招損,謙受益,是天之常道。”禹接受益的勸告而班師回府。于是,舜帝乃大布文德,列隊舞動盾牌和羽毛以示和親。經過七十天的宣傳工作,有苗便來歸服。
又據《左傳》和《國語》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伐原(今河南濟源市北),軍隊只帶了三天的干糧。三天過去了而原不投降,晉文公乃令撤軍返回。原中間諜出來說:“原快投降了。”軍吏聽后說:“請再等待些日子。”晉文公對大家講:“信用,是國之寶,人民之庇護,不可失也。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便撤軍離去。待退兵一舍三十里,原人聞訊晉文公之德言,乃遣使請降。
再據《史記》記載,秦漢之際漢將韓信以智謀和膽略連續攻下魏和趙兩個諸侯國,擒獲魏王豹和趙王歇。接著,韓信欲北攻燕,東伐齊,問計于趙國策士廣武君李左車。李說:“將軍名聞海內,威震天下,然士卒已勞疲,實難再戰。不如以大軍向燕進發作為威懾,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勸降書,告以燕之利害,燕必不敢不從。此乃兵家所謂先聲而后實也。”韓信聽從其計,發兵并遣使至燕。燕王早就聽說韓信之智勇,魏趙二王之就擒,乃“從風而靡”。韓信不費一兵一卒,使“全燕”而降。
歷史的事實一再證明,孫子之言:“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乃英明決策,萬世玉律!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兵貴勝,不貴久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