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禁祥去疑》鑒賞
〔用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地形〕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計〕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九地〕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虛實〕五行無恒勝。
【鑒賞】古代世界的思想領域,充斥著天神鬼怪的活動和各種迷信傳說。孫子在其兵法著作中論述軍事規律和戰略戰術,避開與鬼神迷信的各種瓜葛,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他的無神論世界觀的反映,是他的明智和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表現。
孫子在《用間》篇中談到,戰爭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于“先知”,接著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這里所謂“取于鬼神”,是指卜筮、祈禱之類對鬼神的貞問、求拜;所謂“象于事”,是以其他偶然的吉兇之事拿來類比、推斷;所謂“驗于度”,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度數來測定禍福。“取于鬼神”、“象于事”、“驗于度”,此種迷信活動,是從世界上的事物皆由天神鬼怪在冥冥之中主宰這一觀念出發的。孫子“不可取于鬼神”的論斷,否定了鬼神主宰世界的觀念,指明要在戰爭中洞察一切,取得各種情報,只有依靠知道敵情的人。
《地形》篇中孫子又論道:“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他認為軍隊作戰出現的六種失敗情況,決非天神帶來的災難,而完全是由將帥人為造成的過錯。對于“天”,孫子在《計》篇中還特別作過解釋:“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這里的“天”,是處于自然狀態的“陰陽、寒暑、時制”的交替運轉,沒有一點有意志的神的色彩。
孫子在《九地》篇中還提出,軍隊在作戰過程中,必須“禁祥去疑”。這里所謂“祥”,即妖祥,也就是對吉兇的預兆;所謂“疑”,即疑惑士兵的關于禍福的謠言。這些妖祥謠言,使士兵產生疑惑憂慮,因而會在戰爭中喪失信心。孫子主張禁而去之,他認為,在“禁祥去疑”之后,士兵就會奮勇作戰,“至死無所之”,即到死也不會退讓回避。可知妖祥謠言這種有神論觀念,會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萎靡不振,是馬克思所說的“精神的鴉片”。
應當指出,孫子之所以要提出“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非天之災”、“禁祥去疑”等告誡,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春秋時期,用占卜和觀察天象變化、星辰位置來預言吉兇禍福相當盛行。如公元前555年,楚師北上伐鄭。晉董叔就觀察天象說:“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公元前525年,吳伐楚,楚“陽匄為令尹,卜戰,不吉”。公元前510年,吳伐越,史墨根據星辰位置預言說:“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木星)而吳伐之,必受其兇。”(以上見《左傳》襄公十八年、昭公十七年、昭公二十三年)戰國時代,這種風氣仍然不衰。尉繚說:“今世將考孤虛(日辰)、占咸池(星象)、合龜兆(占卜)、視吉兇、觀星辰風云之變,欲以成勝立功,臣以為難。”(《尉繚子·武議》)此言是針對時弊而發的。《漢書·藝文志》載“兵家”的圖書中有“兵陰陽家”一類,它解釋說:“陰陽者,順時而發,假鬼神而為助者也。”可知這些“兵陰陽家”的著作中,摻雜著許多鬼神迷信的事。《漢志》記錄此類圖書,有“《師曠》八篇、《萇弘》十五篇”等。師曠、萇弘都是春秋時人,他們又都曾以聽聞樂調或觀察星辰位置來預測吉兇。上述圖書,若不是他們自著,也一定是他們言行的匯編,流行于春秋戰國時代。
對于上述用占卜問鬼神和觀察天象、星辰來預言吉兇的事,孫子認為“不可取”、“不可驗”,要“禁”要“去”,充分顯示他的兵法是建立在戰斗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基礎之上的。
應該看到,孫子的兵法著作堅決排斥鬼神迷信活動,是與當時無神論思想的抬頭分不開的。春秋時代由于生產和科學的發展,政治和軍事斗爭的激烈,許多思想家都感到,流行的關于天神主宰吉兇禍福的說法是不足取的。虢國太史嚚說:“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他把“聽于神”的舉動當作亡國的征兆。周內史叔興解釋宋國有“隕石”和“六鹢退飛”的現象時說:“是陰陽之事也,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他用宇宙中陰陽之氣的變化來說明各種怪異現象,否認天神在預告吉兇,指出吉兇都是由人決定的。公元前524年,鄭國發生火災,有人建議祭神禳災,執政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近),非所及也。”他公然否認天道和人事的關系。孫子在兵法中提出“不可取于鬼神”、“非天之災”等論題就是繼承了上述無神論思想,并加以推進和發揮。
孫子在《虛實》篇中還提出“五行無恒勝”的論題,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西周末年,周史伯曾說:“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這里把金、木、水、火、土說成是構成“百物”的五種元素,就是所謂“五行”。春秋時期,“五行”之說逐漸流行。早期的“五行”學說,用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的構成,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但后來,“五行”學說逐漸變成了定向的“相生相勝”說,如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又勝金,并與人事吉兇聯系起來,成為一種神秘主義的學說。這種神秘主義的東西大約在春秋末期已流行開來,故孫子在其兵法著作中強調:“五行無恒勝”,即五種物質并無一定的“恒勝”規律,如水能勝火,但當火大水少時,火又能勝水,把水燒干。孫子提出“五行無恒勝”,旨在與神秘主義劃清界限,反映了自然界的本來面貌,進一步說明孫子兵法樸素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知彼知己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兵不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