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知彼知己》鑒賞
〔計〕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地形〕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虛實〕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軍爭〕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用間〕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鑒賞】在戰爭前或戰爭過程中,必須隨時隨地調查研究,了解戰爭各方情況,才能“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掌握主動權,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孫子兵法》的重要思想。比如,戰爭的地點預設在哪里,戰爭的時間安排在何時,必須事先調查研究,胸有成竹,才能出師順利,取得較好的戰果。《虛實》篇說:“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如果不偵察,不調查研究,不了解情況,倉促出師,盲目進軍,則必然失敗。《軍爭》篇指出:“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與)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只有了解各國的謀略,才能結交真正的盟友;要行軍,也必須調查清楚行軍路線的地形情況,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而不致陷入危險的困境;最好能用鄉導,這樣更有利。
向敵軍或敵城進攻之前,也必須先調查研究,了解其守將及左右部屬的情況,弄清其軍隊的實力和通常慣用的作戰方法,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指揮戰爭,奪取勝利。《用間》篇說:“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用間諜打入敵人內部進行調查,其了解的情況會更真實、更準確。
作戰時必須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只有把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了解清楚,才能運籌帷幄,在戰爭中沒有危險,而一步步走向勝利。《謀攻》篇說:“知彼(敵)知己(我),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對敵我情況都熟悉,身經百戰而沒有危險;如果對敵我情況只了解一方,打仗時勝時負,“一勝一負”;倘若對敵我情況一無所知,打仗肯定會失敗,“每戰必殆”。毛澤東特別欣賞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曾多次引用,稱它是“科學的真理”(《論持久戰》)。
調查研究,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必須相當細致。孫子在《計》篇中一再強調,對于敵我雙方的情況,要“經之以五”,即考察、度量敵我雙方的“道、天、地、將、法”等“五事”;還要“校(較)之以計,而索其情”,即比較敵我雙方的“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計”,并探索其實情。這里所謂“道”即道義,在進行比較的“七計”中有“主孰有道”一項;所謂“天”和“地”即天時和地利,“七計”中有比較“天地孰得”一項;所謂“將”即將帥的品質和才能,“七計”中有比較“將孰有能”一項;所謂“法”即法制嚴明,“七計”中有比較敵我雙方“法令孰行”一項。對敵我雙方的“五事”、“七計”都調查研究得清清楚楚,就能知道這次戰爭誰勝誰負了。《地形》篇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這對戰爭的策劃者和指揮者是非常重要的。
《孫子兵法》關于調查研究、掌握情況可使戰爭勝利成功的原理,可運用于軍事以外的各個方面。比如教育,必須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情況,才能因材施教,取得成效。又如社會治安,必須調查研究,了解外來人口的活動情況、社會閑散人員的就業情況、娛樂場所的經營情況等,才能對癥下藥,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
特別是金融投資,比如參加股票交易,則需要調查研究,了解、掌握的情況更多。首先,要買某公司的股票,必須先摸清該公司的歷史情況和盈利記錄、管理制度及水平、產品質量和商標知名度、公司的資產和股東數量結構、公司的發展前途等。同時,投資股票者本人對自己也應有清醒的認識,如個人的資金數額、操作熟練程度、盈虧承受能力等。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慎戰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禁祥去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