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鑒賞
〔作戰〕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鑒賞】辯證法認為,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互相依存,并因一定條件而互相轉化的。孫子對于這一點有特別深刻的體會。他在《九變》篇中指出:“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又在《作戰》篇中論述了一系列戰略原則后,總結道:“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孫子在這里告訴我們,一定要知道“用兵之害”,如“日費千金”、“屈力殫貨”、“諸侯乘其弊而起”,以至百姓死傷,覆軍殺將,家破國亡。只有牢記這些“用兵之害”,才能知道“用兵之利”,如戰勝攻取敵國的領土,殺死或俘獲敵國的將領和士兵,奪得敵國的糧食、武器和財物等。先知其害,后知其利,才能在戰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了解敵我雙方的力量、用兵的謀略和戰爭的趨向,理智地制定作戰的方針、行動的計劃,從而趨利避害,順利地達到預定的目的。
因為“不盡知用兵之害”,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頭腦發熱,莽撞蠻干,在歷史上是有很多深刻的教訓的。戰國后期的宋王偃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宋國在當時是個中小國家,是大國爭奪的對象,理應與各國搞好關系,在夾縫中求生存。可是宋王偃當政后,全然不顧當時的局勢,史稱他“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宋王偃不自量力,從三面向齊、楚、魏三個大國發動進攻,掠取土地和財物。同時,他在國內專制暴虐,殺戮甚眾,諸侯都稱他為“桀宋”,謂其所作所為像夏桀一樣。結果,宋國很快被齊攻滅,宋王偃逃到魏國后被殺。由于“不盡知用兵之害”,宋王偃三面開攻,當然也“不能盡知用兵之利”,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和德國的首腦,也都是“不盡知用兵之害”者。日本東條英機在向西進攻中國、向南進攻東南亞諸國的同時,又向東進攻美國,偷襲珍珠港,使其腹背受敵,處境危殆,最終吃了美國制造的兩顆原子彈后宣布投降,東條英機被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德國希特勒在攻占東面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攻占西面的法國和向英國開戰的同時,又背信棄義,進攻東面的大國蘇聯,使其樹敵過多,兵力分散,最后被盟軍從東西兩面夾擊,很快首都柏林被攻克,希特勒自殺身亡。
由以上諸多的史例證明,孫子的論斷:“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實乃金玉良言,值得用兵的決策者深刻反省,吸取教訓。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因糧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