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因糧于敵》鑒賞
〔作戰〕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鑒賞】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軍隊在對外作戰中,軍械裝備可取用于國內,而糧食則可依靠敵人,就地索取,這樣軍隊的食品可充足了。曹操注:“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張預注:“器用取于國者,以物輕而易致也;糧食因于敵者,以粟重而難運也。夫千里饋糧,則士有饑色,故因糧則食可足?!边@里的“因”,釋為就、依,即就地取用、依靠敵人。全句的重點在“因糧于敵”,這是孫子關于軍隊作戰時如何供應糧食的一個創造性論斷。
在古代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軍隊的糧食顯得特別重要。士兵只有吃飽了,才能有力氣舞動兵器,沖殺敵人。如果軍隊糧食不繼,士兵饑餓難忍,那就沒有戰斗力了。孫子在《軍爭》篇中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庇衷凇毒诺亍菲猩晔觯骸爸氐匚釋⒗^其食?!笨梢妼O子對軍隊糧食的重視。歷代兵家重視糧食的作用,可以說是眾口一詞。如《三國志》中說:“糧谷,軍之要最”(《吳書·諸葛恪傳》);《金史》有云:“兵不可一日無食”(《完顏素蘭傳》)。《百戰奇法》提出:“凡與敵壘相對持,兩兵勝負未決,有糧則勝?!边@在古代恐怕是金科玉律。
軍隊的糧食既然如此重要,為什么不可以從國內運往前線呢?這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孫子在《作戰》篇中說:國家因用兵而貧困,遠道運輸是個重要原因。遠道運輸,百姓疲于奔波,財窮力竭。力屈財殫,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財物,十去其七;公家的資財,由于車破馬疲,各種攻守武器和防護器具的折騰,牛拉輜重大車的損耗,也十去其六。孫子深深體察到遠道運輸之苦,因而主張戰爭時“糧不三載”,即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后方把糧食載運到前線。他認為在敵國作戰的軍隊,應該“因糧于敵”,即從敵國奪取糧食來給軍隊食用。
“因糧于敵”的思想和主張,曾經在歷史上產生深刻的影響。孫子親自指揮的伐楚戰爭就曾經“因糧于敵”,吳軍奪取楚人糧食,吃飯后繼續追擊,取得大勝。東晉時劉裕率軍北伐南燕,他“因糧于敵”,讓軍隊吃飽南燕田里的糧食,很快把南燕攻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說:“凡師行,因糧于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夢溪筆談·官政一》)他還為長途運糧的耗費與勞苦,作過詳細的計算和描述。這是對孫子“因糧于敵”主張的肯定與闡發。
孫子提出的“因糧于敵”的策略,應用于國內統一戰爭中,它會加快自己向敵方推進的速度,削弱敵方堅持作戰的力量,從而早日完成全國統一的事業。這樣,孫子的這個策略是進步和有益的。在對外作戰中,“因糧于敵”可能造成對敵方民眾的掠奪,引起民眾的反抗,因此必須審慎行事,靈活掌握。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