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沙春水急,似有不平聲》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沙春水急,似有不平聲》是關于描寫《諭理警世·興衰盛亡》類的詩句。
這是一首詠史詩。宰嚭,即伯嚭,又稱“太宰嚭”、春秋吳國的太宰(宰相)。吳、越兼并戰爭中,先是吳王夫差打敗越國,俘勾踐君臣。勾踐賄賂伯嚭,獲得釋放,越君臣歸國“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后滅了吳國。故詩曰: “宰嚭滅吳國”。但世人卻誣陷說是西施害了吳國。吳亡全由政治腐敗、君王奢侈淫靡所致,而要由西施擔此惡名,未免冤枉。連西施灘的急流也發出抗議的波聲,為昔日的浣沙女叫屈。詩人之思以江水表之,頗妙。
崔道融《西施灘》 《全唐詩》第8203頁。
上一篇:《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下一篇:《帳下健兒休盡銳,草間赤子俱求活》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