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知是一雙眼,行是一雙腳。不知而行,前有淵谷而不見,傍有狼虎而不聞,如中州之人適燕而南、之粵而北也。雖乘千里之馬,愈疾愈遠。知而不行,如痿痹之人數(shù)路程、畫山水。行更無多說,只用得一“篤”字。知底工夫千頭萬緒,所謂“匪知之艱,惟行之艱”①。“匪茍知之,亦允蹈之”。“知至至之,知終終之”②。“窮神知化”③,“窮理盡性”④,“極深研幾”⑤,“探賾索隱”⑥,“多聞多見”⑦。知也者,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知也者,知此也;行也者,行此也。原不是兩個。世俗知行不分,直與千古圣人駁難,以為行即是知。余以為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難算得行。
【譯文】知,好像一雙眼;行,好像一雙腳。不知而行,面前有深淵峽谷也看不見,身旁有虎豹豺狼也聽不見,就好像中原人要到北方的燕地去反而向南走,到南方的粵地去反而向北走一樣。這樣,即使騎著千里馬,跑得越快,離目的地越遠。知而不行,就如同癱瘓的病人計算路程和在畫中畫山水。行不用多說,只要用一“篤”字,即實實在在地行就可以了。知的功夫千頭萬緒,就是所說的“不是知難,而是行難”,“不光是知道,還要去實行”,“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要做到什么地步;知道了終點,就要達到終點”,“深究事物的精微道理”,“研究事物的義理和人的本性”,“對關鍵問題要深入探討,達到極精微之處”,“窺探幽深,求索隱微”,“多聞多見”。知,就是知道所要行的東西;行,就是行那些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知是知道這些,行也是要行這些,從這點看,知和行原不是兩個。但世俗知行不分,直接與千古以來的圣人辯論,以為行即是知。我認為能行才算是知,只是知,難說得上是行。
注釋
【注釋】①“匪知之艱”二句:語出《尚書·說命》。原文為:“匪知之艱,行之維艱。”孔氏傳曰:“言知之易行之難。” ②“知至至之”二句:語出《周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③窮神知化:語出《周易·系辭下》。其文為:“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孔穎達疏:“窮神知化……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 ④窮理盡性:語出《周易·說卦》。其文為:“昔者圣人作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孔穎達疏:“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竟生靈所稟之性。” ⑤極深研幾:語出《周易·系辭上》。其文為:“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孔穎達疏:“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者,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核幾微也。” ⑥探賾索隱:語出《周易·系辭上》。其文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孔穎達疏:“探,謂窺探、求取;賾,謂幽深;索,謂求索;隱,謂隱藏。” ⑦多聞多見:語出《論語·為政》。其文為:“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憂;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憂,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上一篇:善是性,性未必是善;秤錘是鐵,鐵不是秤錘。或曰:孟子道性善,非與?曰:余所言,孟子之言也。孟子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為性,此性善否?或曰:欲當乎理,即是善。曰:如子所言,“動心忍性”亦忍善性與?或曰:孔子系《易》,言“繼善成性”,非與?曰:世儒解經(jīng),皆不善讀《易》者也。孔子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謂一陰一陽均調而不偏,乃天地中和之氣,故謂之道。人繼之則為善,繼者,稟受之初;人成之則為性,成者,不作之謂。
下一篇:秦火之后,三代制作湮滅幾盡。漢時購書之賞重,故漢儒附會之書多。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后儒不考古今之文,概云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汙尊皆可行之今日矣。堯舜而當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