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古今觀人,離不了好惡,武叔毀仲尼①,伯寮愬子路②,臧倉沮孟子③,從來圣賢未有不遭謗毀者,故曰:其不善者惡之,不為不善所惡,不成君子。后世執進退之柄者,只在鄉人皆好之上取人④,千人之譽不足以敵一人之毀,更不察這毀言從何處來,更不察這毀人者是小人是君子。是以正士傷心,端人喪氣。一入仕途,只在彌縫涂抹上做工夫,更不敢得罪一人。嗚呼!端人正士叛中行而惟鄉原是師,皆由是非失真、進退失當者驅之也。
【譯文】從古至今,觀察人少不了喜好和厭惡。叔孫武叔詆毀孔子,公伯寮毀謗子路,臧倉說孟子壞話,阻止魯平公去見孟子。以此看來,從來圣賢就沒有不遭毀謗的,所以有這樣的說法:要讓那些不善的人痛恨你,不被不善者所恨,就不是君子。后世那些掌握用人大權的人,只選用那些人們都喜歡的人,一千個人都稱贊,只有一個人詆毀的人,他們也不任用,更不考察詆毀的言論是從何處來的,不考察這詆毀人的是小人還是君子。因此使正直的人傷心,端方的人喪氣。他們選用的那些人人都說好的人,一進入仕途,只會在彌縫涂抹上做功夫,更不敢得罪一個人。唉!正直端方的人違背了中正的行為而去學習鄉愿的做法,都是因為掌握用人大權的人是非不分、進退失當造成的啊!
注釋
【注釋】①武叔毀仲尼:《論語·子張》:“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②伯寮愬(sù)子路:愬,同“訴”,“進讒言”意。《論語·憲問》:“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③臧倉沮孟子:《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沮,阻止。 ④“鄉人皆好”之句:《論語·子路》:“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上一篇:百姓寧賤售而與民為市,不貴值而與官為市。故物滿于廛,貨充于肆,官求之則不得,益價而求之亦不得。有一官府欲采繒,知市值,密使吏增直,得之。既行,而商知其官買也,追之,已入公門矣。是商也,明日逃去。人謂商曰:“此公物不虧值。”曰:“吾非為此公。今日得我一繒,他日責我無極。人人未必皆此公,后日未必猶此公也。減直何害?甚者經年不予直;遲直何害?甚者竟不予直;一物無直何害?甚者數取皆無直。吏卒因而附取亦無直
下一篇:郊社,報天地生成之大德也。然災沴有禳,順成有祈,君為私田則仁,民為公田則忠,不嫌于求福,不嫌于免禍。子孫之祭先祖,以追養繼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曰賴先人之澤以享其余慶也,曰我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不復獻杯棬,心悲思而無寄,故祭薦以伸吾情也。曰吾貧賤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親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祭薦以志吾悔也。豈為其游魂虛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已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飯之設,數拜之勤,求福于先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