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①!”此是孟子大排遣。初愛敬人時,就安排這念頭,再不生氣。余因擴充排遣橫逆之法,此外有十:一曰與小人處,進德之資也。彼侮愈甚,我忍愈堅,于我奚損哉!《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②。”二曰不遇小人,不足以驗我之量。《書》曰:“有容,德乃大③。”三曰彼橫逆者至,于自反而忠,猶不得免焉,其人之玩悖甚矣,一與之校,必起禍端。兵法云:“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④。”四曰始愛敬矣,又自反而仁禮矣,又自反而忠矣,我理益直,我過益寡,其卒也,乃不忍于一逞以掩舊善而與彼分惡,智者不為。太史公曰:“無棄前修而崇新過⑤。”五曰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彼固自昧其天而責我無已,公論自明,吾亦付之不辯。古人云:“桃李無言,下自成蹊⑥。”六曰自反無闕,彼欲難盈,安心以待之,緘口以聽之,彼計必窮。兵志曰:“不應不動,敵將自靜⑦。”七曰可避則避之,如太王之去邠⑧;可下則下之,如韓信之胯下⑨。古人云:“身愈詘,道愈尊⑩。”又曰:“終身讓畔,不失一段B。”八曰付之天。天道有知,知我者其天乎!《詩》曰:“投畀有昊B。”九曰委之命。人生相與,或順或忤,或合或離,或疏之而親,或厚之而疑,或偶遭而解,或久構而危。魯平公將出而遇臧倉B,司馬牛為弟子而有桓魋B,豈非命耶!十曰外寧必有內憂,小人侵陵則懼患防危,長慮卻顧,而不敢侈然有肆心,則百禍潛消。孟子曰:“出則無敵國外患者B,國恒亡。”三自反后B,君子之存心猶如此。彼愛人不親、禮人不答而遽怒,與夫不愛人、不敬人而望人之愛敬己也,其去橫逆,能幾何哉!
【譯文】孟子說:“那些對我橫蠻無理的人,同禽獸有什么區別?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可以責備的呢?”這是孟子排遣憤懣最好的辦法。當初和人相愛相敬時,就存有這種想法,再不會有使你生氣的事。因此我把對付橫蠻無理之人的方法擴而大之,除孟子講的以外,還有十種方法:第一,與小人相處,可以有助我品德的長進。他對我侮辱得愈厲害,我的忍耐心愈堅定,這對我有什么損害呢?《詩經》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打磨我的玉石。第二,不遇小人,不足以驗證我的氣量。《尚書》說:“有容,德乃大。”能夠寬容,品德才能增大。第三,那橫蠻無理的人使我反躬自問,我已經做到忠心耿耿了,仍然不能避免那種橫蠻無理的對待,說明那種人也太頑固不講理了,一和他較量,必起禍端。兵法說:“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請求得不到的,挑戰也不要回應。第四,開始我對他的態度是愛和敬,后來我又反躬自問,我的做法都合乎仁、合于禮,我又反躬自問,自己是忠心耿耿的,這時我的理更直,我的錯誤更少,最終忍耐不住,想使自己痛快一下,而與他較量,這樣做遮掩了自己以前那些好的做法,而和他共同承擔了錯誤,有智慧的人不這樣做。太史公說:“無棄前修而崇新過。”不要拋棄以前的修養功夫而增加新的過失。第五,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固然昧著良心對我責求無已,對這些,自有公論為我辨明,我不必自我辨白。古人說:“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桃李不會說話,但它的花和果實吸引著人們,樹下自然會踏出一條小路。第六,我反躬自問沒有什么錯誤,但他的欲望難以滿足,我就只能以安定的心情對待他,閉著口聽他說,這樣他終究會有黔驢技窮的時候。兵法說:“不應不動,敵將自靜。”不應戰,按兵不動,敵人會自己安靜下來。第七,可以躲避就避開他,這就如同周朝的古公亶父為躲避戎狄的攻擊離開邠地一樣。可以退讓就退讓,如同韓信從侮辱他的人的胯下鉆過去一樣。古人說:“身愈詘,道愈尊。”本身愈受冤屈,你提倡的道理愈能尊顯。又說:“終身讓畔,不失一段。”終生都在田界上讓著別人,不會失去一點兒田地。第八,托付給上天。天道若是有知,了解我的不是還有天嘛!《詩經》說:“投畀有昊。”把他交付給上天吧!第九,聽憑命運的安排。人的相互往來,有時順利有時忤逆,有時與人相合有時會背離;有時疏遠了反而會更加親近,有時厚待他反而會遭到懷疑;有時偶然相遇而和解,有時長久結怨而形成危險;魯平公將要出去會見孟子,而受到臧倉的阻擋;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但他卻有桓魋這樣一個作亂的哥哥,難道這不是命運安排的嗎?第十,外部安寧內部必生憂患,小人來侵擾,則可以使你產生懼患防危、長慮卻顧的憂患意識,而不敢放縱,這樣百禍就會潛消。孟子說:“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經過三次反躬自問以后,君子還要有如此的用心。那些愛他人而他人不親愛自己、禮遇他人而他人不回敬自己于是就發怒的人,還有那些不愛別人、不敬別人而希望別人愛他敬他的人,他們距離那些以橫蠻態度待人的人又有多遠呢?
注釋
【注釋】①“與禽獸奚擇哉”二句:《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朱熹注:“奚擇,何異也。又何難焉,言不足與之校也。”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朱熹注:“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德成焉。吾聞諸邵子云。” ③有容,德乃大:語出《尚書·君陳》。疏:“有所寬容,其德乃能大。” ④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意謂以和平的方式追求而不能得到的,用挑戰的方式去求得,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⑤無棄前修而崇新過:意謂不要丟棄以前的美德,而增加自己新的過失。 ⑥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索引》:“按: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華實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徑也。’” ⑦不應不動,敵將自靜:意謂不作回答,不采取行動,敵人將會自行停止進攻。 ⑧太王之去邠:太王,指周朝古公亶父。《史記·周本紀》:“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止于岐下。”邠,本作“豳”,地在陜西彬縣。《周本紀》又載:文王“追尊古公為太王”。 ⑨韓信之胯下:韓信為西漢諸侯王,年少不得志時,曾被里中少年所欺,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熟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⑩身愈詘,道愈尊:意謂愈是曲身自我反求,道德愈會高尚。終身讓畔,不失一段:畔,田界。意謂一生都把田界讓給他人(不與他人爭田界),但卻一塊田土都沒失掉。投畀有昊:語出《詩·小雅·巷伯》。其文為:“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投,扔、棄。畀,賜、與。有昊,有,語助詞。昊,昊天。朱熹注:“投畀昊天,使制其罪,此皆設言,以見欲其死亡之甚也。”魯平公將出而遇臧倉:《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司馬牛為弟子而有桓魋:《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仁。”朱熹注:“司馬牛,孔子弟子,名犁,向魋之弟。”又《顏淵》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朱熹注:“向魋作亂,牛常憂懼。故夫子告之以此。”向魋即桓魋。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語出《孟子·告子下》。自反:自我省察。參見《注》①。
上一篇:公人易,公己難;公己易,公己于人難。公己于人易,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為誰難。公人處人,能公者也。公己處己,亦公者也。至于公己于人,則不以我為嫌,時當貴我富我,泰然處之,而不嫌于尊己;事當逸我利我,公然行之,而不嫌于厲民。非富貴我、逸利我也。我者,天下之我也。天下之名分紀綱于我乎寄,則我者名分紀綱之具也,何嫌之有?此之謂公己于人。雖然,猶未能忘其道未化也。圣人處富貴逸利之地而忘其身,為天下勞苦卑困而
下一篇: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圣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心,無一毫懲創心,無—毫一切心。嚴也而于人情不苦,寬也而于天則不亂,俾天下肯從而萬世相安,故曰:“禮之用,和為貴。”“和”之一字,制禮法時,合下便有,豈不為美?《儀禮》不知是何人制作,有近于迂闊者,有近于迫隘者,有近于矯拂者,大率是個嚴苛繁細之圣人所為,胸中又帶個懲創矯拂心而一切之。后世以為周公也,遂相沿而守之,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