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雞鳴而起,若未接物,如何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善。’”①愚謂惟圣人未接物時,何思何慮?賢人以下,睡覺時合下便動個念頭,或昨日已行事,或今日當行事,便來心上,只看這念頭如何,若一念向好處想,便是舜邊人;若一念向不好處想,便是跖邊人。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卻有所為,這又是舜中跖,漸來漸去,還向跖邊去矣。此是務頭工夫,此時克己更覺容易,點檢更覺精明,所謂去惡在纖微,持善在根本也。
【譯文】有人問:“雞鳴而起,還沒有接觸任何事物,怎么能為善呢?”程子說:“心中只要有敬的念頭,便是善。”我認為,只有圣人在未接觸事物時,不會有任何思慮。賢人以下之人,就是睡覺時躺下,心中也會有個念頭:或是想昨天已經做過的事,或是想今天應當做什么事,這些事都會來到心上。這時,只看是怎么想的,如果每一個念頭都向好處想,便是舜這邊的人;如果有一念不向好處想,便是跖那邊的人。如果念頭中是善,而意下又為了別的目的,這是在走向舜時又有了跖的念頭,漸來漸去,還會向跖這邊發展。這必須開始時就要注意,此時注意克制自己,就更容易;注意檢點,更為精明。所以說去惡要在微小的事情上著手,持善要在根本上著手。
注釋
【注釋】①“或問雞鳴而起”句:《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跖,即盜跖。相傳為古代大盜。從“或問”至“便是善”一段話,為朱熹《四書集注》解本章之注語。
上一篇: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大,極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自禮廢,而惰慢放肆之態慣習于身體矣;自樂亡,而乖戾憤恨之氣充滿于一腔矣。三代以降,無論典秩之本,聲氣之元,即儀文器數,夢寐不及。悠悠六合,貿貿百年,豈非靈于萬物,而萬物且能笑之。細思先儒“不可斯須去身”六字,可為流涕長太息矣。
下一篇:古之士民,各安其業,策勵精神,點檢心事。晝之所為,夜而思之,又思明日之所為。君子汲汲其德,小人汲汲其業,日累月進,旦興晏息,不敢有一息惰慢之氣。夫是以士無慆德,民無怠行;夫是以家給人足,道明德積。身用康強,不即于禍。今也不然,百畝之家不親力作,一命之士不治常業,浪談邪議,聚笑覓歡,耽心耳目之玩,騁情游戲之樂,身衣綺縠,口厭芻豢,志溺驕佚,懵然不知日用之所為,而其室家土田百物往來之費又足以荒志而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