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語之不從,爭之愈勍①,名之乃驚。不語不爭,無所事名,忽忽冥冥,吾事已成,彼亦懵懵。昔人謂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②,予以為動聲色則不能措天下于泰山矣。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③。”
【譯文】你的話別人不聽從,就更加勁地爭論,最后加一個事名,對方才會驚慌。如果不語不爭,也不加事名,忽忽冥冥,我的事已經成功,對方還懵懵懂懂呢!從前歐陽修說過,不動聲色就將天下治理得如泰山一樣的安定。我認為動聲色則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如泰山般安定。所以《易經》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性。”意思是說,靜默而使它成功,不說而使民信從,這都在于德行。
注釋
【注釋】①勍(qínɡ):強勁。 ②“不動聲色”句: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聲色,聲調和面色。 ③“默而成之”三句:語見《周易·系辭上》,意思是說默默不語而成就了事業,這樣的人“不言而信”,是因為他德行崇高。
上一篇:君子動大事,十利而無一害,其舉之也必矣。然天下無十利之事,不得已而權其分數之多寡,利七而害三,則吾全其利而防其害,又較其事勢之輕重。亦有九害而一利者,為之,所利重而所害輕也,所利急而所害緩也,所利難得而所害可救也,所利久遠而所害一時也。此不可與淺見薄識者道。
下一篇:圣賢處天下事,委曲紆徐,不輕徇一己之情,以違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是故道有不當直,事有不必果者,此類是也。譬之行道然,循曲從遠,順其成跡,而不敢以欲速適己之便者,勢不可也。若必欲簡捷直遂,則兩京程途,正以繩墨,破城除邑,塞河夷山,終有數百里之近矣,而人情事勢不可也。是以處事要遜以出之,而學者接物怕徑情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