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名句】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譯文】平生無一事可瞞人,這是很大的快樂。
猜你喜歡
- 處世名言·小窗幽記—清陳眉公《先達后近·交友道也》原文|譯文|賞析
- 《有求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學;學而善思,然后可以適道.》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原文|譯文|文言文翻譯
- 圣人作經,有指時物者,有指時事者,有指方事者,有論心事者,當時精意與身往矣。話言所遺,不能寫心之十一,而儒者以后世之事物、一己之意見度之,不得則強為訓詁。嗚呼!漢宋諸儒不生,則先圣經旨后世誠不得十一,然以牽合附會而失其自然之旨者亦不少也。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中郎倒屣以迎賓,大圣握發以待士.》什么意思|注釋|譯文|評說
- 《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原詩出處,譯文,注釋
- 《福禍生死 須有卓見》原文|譯文|文言文翻譯
- 人生如朝露,白發日夜催
- 處世名言·圍爐夜話—清王永彬《心靜則明·品超斯遠》原文|譯文|賞析
- 歇后語《一塊臭肉壞滿鍋湯》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 歇后語《吊死鬼打秋千,上也不能,下也不可》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 《畫山水貴乎氣韻,氣韻者非云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釋,句意,翻譯
- 《有走不盡的路,有讀不盡的書,有做不盡的事,總須量精力為之,不可強所不能,自疲其精力.》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求諸人不如求諸己》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匹夫有不可奪之志,雖天子亦無可奈何。天子但能令人死,有視死如飴者,而天子之權窮矣。然而竟令之死,是天子自取過也。不若容而遂之,以成盛德。是以圣人體群情,不敢奪人之志,以傷天下之心,以成己之惡。
-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 士君子抱經世之具,必先知五用,五用之道未得而漫嘗試之,此小丈夫技癢童心之所為也,事必不濟。是故貴擇人。不擇可與共事之人,則不既厥心,不堪其任,或以虛文相欺,或以意見相傾,譬以玉杯付小兒而奔走于崎嶇之峰也。是故貴達時。時者,成事之期也。機有可乘,會有可際,不先不后,則其道易行。不達于時,譬投種于堅凍之候也。是故貴審勢。勢者,成事之藉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不勞不費而其功易就。不審于勢,譬行舟于平陸之
- 師無往而不在也,鄉國天下古人師善人也,三人行則師惡人矣。予師不止此也,鶴之父子,蟻之君臣,鴛鴦之夫婦,果然之朋友,烏之孝,騶虞之仁,雉之耿介,鳩之守拙,則觀禽獸而得吾師矣。松柏之孤直,蘭芷之清芳,蘋藻之潔,桐之高秀,蓮之淄泥不染,菊之晚節愈芳,梅之貞白,竹之內虛外直、圓通有節,則觀草木而得吾師矣。山之鎮重,川之委曲而直,石之堅貞,淵之涵蓄,土之渾厚,火之光明,金之剛健,則觀五行而得吾師矣。鑒之明,
- 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個,不知誰說得是?愚謂自道統初開,工夫就是兩項,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蓋不精則為孟浪之守,不一則為想象之知。曰“思”曰“學”,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問察”曰“用中”,曰“擇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艱,惟行之艱”,曰“非茍知之,亦允蹈之”,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其業成。故曰雞鳴而起,舜、跖之徒皆有所孳孳也。無所用心,孔子憂之曰:“不有博弈者乎?”懼無所孳孳者,不舜則跖也。今之君子縱無所用心而不至于為跖,然飽食終日,惰慢彌年,既不作山林散客,又不問廟堂急務,如醉如癡,以了日月,《易》所謂“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果是之謂乎?如是而自附于清品高賢,吾不信也。孟子論歷圣道統心傳,不出“憂勤
- 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嘆、顧盼指示、咳唾涕洟、隱微委屈、造次顛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只是時時體認,件件講求。細行小物尚求合則,彝倫大節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于屬纊,持一個自強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于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還本
- 或問:孔子素位而行,非政不謀,而儒者著書立言便談帝王之略,何也?曰:古者十五而入大學,修齊治平,此時便要理會,故陋巷而問為邦,布衣而許南面。由、求之志富強,孔子之志三代,孟子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何曾便到手?但所志不得不然。所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要知“以”個什么。“茍有用我者,執此以往”,要知“此”是什么。“大人之事備矣”,要知“備”個什么。若是平日如醉夢,一不講求,到手如癡呆,胡亂
- 余參政東藩日,與年友張督糧臨碧在座,余以朱判封,筆濃字大,臨碧曰:“可惜!可惜!”余擎筆舉手曰:“年兄此一念,天下受其福矣。”判筆一字,所費絲毫朱耳,積日積歲,省費不知幾萬倍。充用朱之心,萬事皆然。天下各衙門積日積歲,省費又不知幾萬倍。且心不侈然自放,足以養德;財不侈然浪費,足以養福。不但天物不宜暴殄,民膏不宜慢棄而已。夫事有重于費者,過費不為奢;省有不廢事者,過省不為吝。余在撫院日,不檢于紙而戒
- “恭敬謙謹”,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惡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無心之失耳,而丹書之戒,怠勝敬者兇,論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學》以傲惰同論,曾子以暴慢連語者,何哉?蓋天下之禍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過皆生于四字。怠則一切茍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以之應事則萬事皆廢,以之接人則眾心皆離。古人臨民如馭朽索,使人如承大祭,況接平交以上者乎?古人處
-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兩端于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除了善更無物,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不格物亦能致知否?曰
- 秦火之后,三代制作湮滅幾盡。漢時購書之賞重,故漢儒附會之書多。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后儒不考古今之文,概云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汙尊皆可行之今日矣。堯舜而當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
上一篇:圣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賢者。
下一篇:圣人之私,公;眾人之公,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