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出處】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
【譯注】人的心不是木頭石塊,豈會(huì)沒有感受?然而欲言又止,徘徊不前,終究不敢說出來。吞聲:聲音欲發(fā)又止。吞,咽。躑躅(zhí zhú):徘徊不進(jìn)。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心有所感,想講又不敢講。[例]古代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有兩句:“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以表達(dá)在封建制度的高壓下不敢暢言的心情。……黨提出了“三不主義”,讓大家“出氣”。就這樣,有的人仍然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而雜文卻敢公開大膽直言,豈不更值得稱贊嗎? (藍(lán)翎《有感于雜文的興廢》)
上一篇:《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