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有子,多于嬰孺之時,愛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為。無故叫號,不加禁止,而以罪保母(保姆),陵轢(li利)同輩,不知戒約,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則曰“小未可貴。”日漸月漬,養成其惡,此父母曲愛之過也。及其年齒漸長,愛心漸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zhi直)其小疵,以為大惡。如遇親故,妝飾巧辭,歷歷陳數,斷然以“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實無他罪。此父母妄憎之予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宋·袁采 《袁氏世范》,慎愛嚴教類名言句子
父母有了孩子, 很多人在孩子幼小的時候, 因為疼愛而無視孩子錯誤的言行,放縱孩子的欲求和行為。孩子無故哭鬧喊叫,不加以制止,反而因此責怪保姆,欺負同輩的人, 不懂得約束孩子,反而因此歸咎他人。 當有人說這樣對待孩子不行,就回答說:“孩子小不懂事, 不必要求嚴格。”如此一日一月發展下去,養成了孩子的惡習,這就是父母不以正道愛子的過錯。等到孩子年齡漸大,父母對其愛心逐漸疏淡, 孩子稍微有點過失, 父母馬上產生憎惡憤怒的情緒, 抓住孩子小的過失, 認為是絕大的罪惡。 一旦遇到親友, 翻弄如簧巧舌, 一件件、 一樁樁地向人訴說, 斷然用 “不孝” 的罪名強加于孩子, 而實際上孩子并無其他的過錯。 這就是父母盲目憎恨孩子的過錯了。
上一篇:《愛子貴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