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獨任其智,失必多矣
〔詮言訓〕君好智,則倍時而任己,棄數(shù)而用慮①。天下之物博而智淺,以淺澹博②,未有能者也。獨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窮術也。
〔注釋〕 ① 倍: 背,違反、違背。數(shù): 道理。 ② 澹: 通“擔”,承擔。這里指應對。
【鑒賞】《淮南子》通過“獨任其智,失必多矣”這則名言所要表達的一個基本道理是: 相對于廣博的天下事物來說,“智”總是淺薄的、不夠用的,因此,誰要是“獨任其智”,失之必多。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這里所說的“失”不僅僅指智慮計算的失誤,更是指人性層面的失德。
具體來說,“智”在給人帶來正面影響之同時,也給人帶來負面影響。那就是,人們在“任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經(jīng)紀條理、理性法則(邏輯訓練而形成的機心)會導致人們自以為“受過邏輯訓練的心智能夠計算一切,因而最為盛氣凌人”(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這樣,技術理性(知識的真假)也就向倫理道德(德性的善惡)轉(zhuǎn)化。由于“獨任其智”者認為用了這些經(jīng)紀條理、理性法則既能夠涵蓋一切、解決所有(理性至上),可以“資章甫而適諸越”(《莊子·逍遙游》),又能夠計算一切、推斷所有,可以“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莊子·齊物論》),因而變得盛氣凌人、頤指氣使,給人以壓迫感。
這種情況,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一部科學技術史就說明,人一旦秉賦了技術理性,也往往會變得傲慢驕奢、與眾不同。約翰·C.金布爾就這樣評說:“當所有詩人、哲學家和神學家都有一種‘慳吝小氣、渺小無力’的傾向時,所有發(fā)明家卻都‘行為英勇、氣宇軒昂’。”(喬治·巴薩拉《技術發(fā)展簡史》)同樣,莊子也在《天道》中指出,有人因“知巧而睹于泰”,即有人因知識技巧而呈現(xiàn)驕驁之色,其嘴臉是“容崖然”、“目沖然”、“顙頯然”、“口闞然”、“狀義然”,一派矜恃驕驁模樣,趾高氣揚、躬矜容智、眉睫驕氣逼人,給人以壓迫感。如真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莊子看來是叫“以知窮德”(《莊子·繕性》),是一種沒有德性的表現(xiàn)。
莊子還以雞喻人,以說明這種情況。莊子在《達生》中說:“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十日而問: 雞已乎?曰: 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 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 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 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在這里,“望之似木雞”,謂之“其德全”;那么,看上去一派矜恃驕驁模樣,也就是無德性的表現(xiàn)。
總之,與其做一個“獨任其智”、盛氣凌人而沒有人情味的智者,倒不如做一個待人真誠、忠實厚道而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愚者,因為在一個純粹智性的世界中,人也就失去了其最可寶貴的情感活力,正所謂“好智,窮術也”。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狡狐搏雉》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主題篇·生態(tài)倫理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