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本篇·大體
古之全大體者①: 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云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②;不逆天理③,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④;不引繩之外⑤,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于遠路,旌旗不亂于大澤,萬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駿不創壽于旗幢⑥;豪杰不著名于圖書,不錄功于盤盂⑦,記年之牒空虛⑧。故曰: 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使匠石以千歲之壽操鉤⑨,視規矩⑩,舉繩墨,而正太山⑪;使賁、育帶干將而齊萬民⑫,雖盡力于巧,極盛于壽,太山不正,民不能齊。故曰: 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體,不使賁、育盡威以傷萬民之性。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奸止。澹然閑靜,因天命⑬,持大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⑭,魚無失水之禍。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注釋〕① 大體: 指事物的整體和根本。② 權衡: 秤錘和秤桿,這里指法制。 ③ 天理: 指自然的法則。④ 難知: 指難以察知的隱微的東西。⑤ 繩: 即木匠用來取直的墨線,比喻準繩、法。⑥ 駿: 通“俊”。幢(chuáng): 指羽蓋葆幢,古代的一種旗幟,竿頭上有五彩鳥羽做成的羽葆,垂下其形如蓋。⑦ 盤盂: 青銅用具,先秦時常在上面鑄文字,記錄功名。⑧ 牒: 古代的書板,這里代指史書。⑨ 匠石: 人名,古代的著名工匠。鉤: 古代石匠用的一種工具。⑩ 規: 指圓規,畫圓的工具。矩: 畫方形的工具。這里都借指法。⑪ 太山: 即泰山。⑫ 賁、育: 孟賁和夏育,衛國人,戰國時期的大力士。干將: 古代的寶劍名。⑬ 天命: 指自然的定數或法則。 ⑭ 離: 通“罹”,遭受、觸犯。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①。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②,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③,歷心于山海而國家富④。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注釋〕① 必: 通“畢”。② 小助: 指為江海增加水量的細流。③ 大人: 這里指君主。④ 歷心于山海: 指像泰山那樣不立好惡、像江海那樣不擇小助。
【鑒賞】“大體”是整體和根本的意思,即法家治理國家的根本觀點。韓非把封建君主應遵循的總的治國方略或原則叫做“全大體”?!叭篌w”就是要按照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行事,不違背自然發展的法則,也不違反人之常情。比如說,野獸都喜歡在山野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你就不能去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把它們關進城市的籠子里——即使是金絲編就的籠子里;因為按照自然的本性來說,野獸乃是自然界自由的精靈,戕害它們的人類是不知道它們在大自然里真正的快樂的。
當然,治國、齊家要因循自然,一切按自然的規律辦事,這還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體現更具體、更實際的“依法治國”的策略呢?關鍵的一點,是要去“主觀”偏私而尚“客觀”的公平。可以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凡帶有主觀色彩的,就是偏私的。因為凡主觀的東西,都是經過了人類以自我為尺度進行選擇的。對我有用、為我所好,我就保留、就親近、就獎賞,這樣就把那些原本渾然一團的自然物打上了“我”的烙印。只有偉大的自然總是無聲無息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保留什么,淘汰什么,它從來沒有表明過自己的偏向,而只是聽任自然萬物自己去優勝劣汰,這不是最客觀最公正的態度么?所以,韓非說,“因道”或“因自然”的具體化方法,是要“全法”:“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奔匆磺袊栏竦匾婪ㄐ惺?,而不要出乎個人的“愛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我們平常說,應該學習中國古代的道家效法天地的智慧。其實,韓非早就這樣說過了。他說:“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畢)載?!奔词钦f唯有心如天地,才能兼容并包,也才能客觀公正。
按照韓非的設想,君主治國如果真正實行了“因道全法”,則“天下可運于掌矣”。不僅君主本人可以澹泊閑靜,坐享清平,而且可以國泰民安,“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漢書·霍光傳》記載,有位客人見主人家煙囪很直,灶邊堆滿了柴,便勸主人把煙囪改彎,把柴搬開,以免發生火災。主人不聽,后來果然失火,鄰里都來救火。主人事后宴謝救火者,卻不請這位客人,以致使人感慨:“曲突徙薪亡(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表n非給封建君王所獻的“全大體”的方略,有似《漢書·霍光傳》所載的那位客人“曲突徙薪”的建議,乃是人主應遵循的總的治國原則和精神,可謂治世宏綱,但如何發揮則全在各人自己了。故歷代君主欣賞他的并不多,帝王們要獎賞的都是那些斬將殺敵的功臣,至于這種根本原則和宏論,則如韓非自己所說畫犬馬難而畫鬼易,君主們怎么會真的把它當成救世的秘訣呢?
上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外儲說左下》鑒賞
下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奸劫弒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