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處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宋勾踐問道:“怎樣才能做到悠然自得無所求呢?”
孟子說:“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于世。窮困時則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名句解讀
“窮”,在古文中有多種理解,如“盡”“貧”“失意落魄”等,大抵相似。“達”比較好解釋,為通達得志之意。這句話闡述了一個人在兩種迥異的情況下的選擇,其實是一種處世的態度。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在窮困潦倒不得志之時,要潔身自好,注意加強自身修養;在事業有成,志得意滿,人生顯達之時,則要心懷天下,造福社會。
經典故事
白居易自幼家貧,但癡于讀書,對民間疾苦深有感觸。在他成為中唐詩壇領袖后,依然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以詩歌表達民意。公元800年,白居易踏入仕途,兩年后當上秘書省校書郎,此后仕途通達。白居易目睹了唐王朝的由盛轉衰,對吏治腐敗、宦官當道、朋黨之爭等問題深惡痛絕,他懷著憂國憂民的意識和“濟世”思想,連續寫出多篇政論對策,探究解決的辦法,希望改善時局。他敢言直諫,據理力爭,反對宦官與朋黨。815年六月,當朝宰相被刺,白居易上書,請求偵察追捕刺客,結果因越職言事被趕出京城,貶謫江州。
白居易仕途起伏,最終閑居洛陽,享受獨善其身的閑適,終老于江湖。回顧白居易一生,以44歲為界,其前半生為“達則兼濟天下”,后半生則是“獨善其身”。即使白居易后來偶爾徜徉在閑適中,也絲毫沒有放棄對政治的關心。在杭州期間,他致力于為百姓謀福利,為當地人民修建了西湖白堤,成為佳話。就像他在《江州司馬廳記》中發的那通牢騷:兼濟天下而為官,無一日快樂;獨善其身而自為,終身不會苦悶。
白居易向人展示了“用行舍藏”的精神:在受人垂青之時,當仁不讓,造福天下;在失去權勢后,韜光養晦,寄情山水,真正做到寵辱不驚。
上一篇:《福生于清儉,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靜,命生于和暢》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