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出處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禮記·曲禮上》
譯文
對賢能的人即使親近也要心存敬重之意,在敬畏的同時也要愛其德義。對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短處,對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長處。積累的財富能夠施給眾人,安居于安逸環境中并且能夠隨時接受遷徙到不好的環境中。面臨財物,無論多寡都不能以茍且的方式得到;面臨危難也不能以茍且的方式幸免。與人爭斗,不一定非要求得勝利,分配財物不一定非要多得。懷疑的事不要去質問,已明白的事也不要自夸知道。
名句解讀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對喜歡的人就忽略他的缺點,而對不喜歡的人就放大他的缺點。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這就要求我們待人接物不以好惡親疏作為評判的標準,而要懷著一顆包容的心,不一棍子打死。否則,看待事情就難免會帶有偏見。
經典故事
清雍正王朝出現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封疆大吏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等。他們各施所長,成為一代名臣。這些人都是由于雍正帝能察賢辨才,并避免其短,用其所長,把他們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使他們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其中,雍正帝不求全責備,大膽任用李衛,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李衛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損貲成為兵部員外郎。在當時那種極重出身的時代,李衛這種非科舉出身的官員,是不大受重視的。但雍正帝在提拔官員上并不以出身論英雄,加之李衛有突出的優點和超人的才干,于是很快就脫穎而出。李衛個性極強,勇于任事,敢作敢為,辦事一向以國事為重,雷厲風行。
雍正末年,李衛任戶部郎中,負責錢糧入庫等事。當時有一個親王分管戶部,指令每收錢糧一千兩加收平余十兩。李衛大膽諫阻,而親王不聽,他便準備了一個大柜子,內蓄其錢,外寫“某王盈余”,置于戶部東廊下,使其貪贓行徑暴露于眾,結果把那個親王弄得非常難堪,遂停止多收。這件事被當時還身為皇子的雍正帝看在眼里,他很佩服李衛敢于任事的膽量和作風,因此,即位后便升李衛為云南鹽驛道。李衛上任后便嚴格管理,嚴肅法紀,并毫不留情地揭發和罷免了多名不法官吏,使整頓鹽務取得了明顯效果。
雍正帝看中了他的長處,就不斷提升,委以重任。雍正二年(1724),李衛升云南布政使;三年(1725),擢浙江巡撫;四年(1726),兼理兩浙鹽務;五年(1727),授浙江總督官巡撫事;六年(1728),兼理江蘇鹽案;七年(1729),加兵部尚書銜,復加太子太傅;十年(1732),署理刑部尚書,很快又授為直隸總督。
然而,李衛并非完人,其缺點也十分明顯。他生性驕縱,對上官粗率無禮,對屬下又十分刻薄,有時還接受他人的饋贈。因此,李衛與上下左右的關系比較緊張,經常有人向雍正帝告他的狀。雍正帝對李衛的短處也不隱諱,不斷對他進行批評教育,望其悔改。李衛剛提升云南鹽驛道時,雍正帝就要他一定要“謙能”待人,避免“以使氣凌人之咎”。當有人反映李衛對上司無禮,且收受川馬、古董等禮物時,雍正帝向李衛明確指出“是皆小人逞志之態”,要他“克謹克慎勿忽”“極宜謙恭持己”。為了使李衛弄清剛直和傲慢的區別,雍正帝告誡說“不避嫌怨與使氣凌人、驕慢無禮、判然兩途,弗相交涉”,“惟‘涵養’二字最切要”。
直至晚年,雍正帝仍教育開導李衛“丈夫立身行己,于此等小節不能不操持”,應該“勤加從容涵養之功,漸融粗猛傲慢之習”。李衛正是在雍正帝的充分信任和諄諄教誨下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成為雍正朝著名的封疆大吏之一。
上一篇:《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