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出處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蔽呐e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只有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jīng)通報上去,孔融進入李府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崩钤Y和他的那些賓客無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窘迫不安,手足無措。
名句解讀
小時聰明伶俐的,長大了未必有才能。后來這句話成為一個成語,說明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就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意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現(xiàn)象,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人。
經(jīng)典故事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后天的培養(yǎng)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
北宋王安石講過他的同鄉(xiāng)方仲永的故事,仲永長到五歲,就能快速作出一首好詩,可謂天資聰穎。他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到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了,他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到了二十來歲時,他的才能已經(jīng)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仲永的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了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稟賦平平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為一個的聰明人,恐怕是不可能吧!
高爾基說:“天才出于勤奮?!笨ㄈR爾說:“天才就是無止境的,刻苦勤奮的能力?!蔽覈麛?shù)學家華羅庚也說過:“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畏巨流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到仙藥,深入水底覓到驪珠?!边@些都說明,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如果不勤奮學習,天才也會江郎才盡的。
上一篇:《小善雖無大益,而不可不為;細惡雖無近禍,而不可不去》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