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
出處
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
譯文
圣賢的書籍,教誨人們要忠誠孝順,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建功立業使美名遠揚,所有這些都講得很全面詳細了。而魏晉以來的一些諸子書籍,類似的道理重復而且內容相近,一個接一個互相模仿學習,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顯得多余無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寫這部《家訓》,并非是敢于給大家在為人處世方面作什么規范,而只是用來整頓家風,教育子孫后代。同樣的言語,因為是所親近的人說出的就相信;同樣的命令,因為是所佩服的人發出的就執行。禁止小孩胡鬧嬉笑,那師友的訓誡就不如保姆的指揮管用;阻止俗人打架爭吵,那堯舜的教導就不如妻子的勸解管用。我希望這《家訓》能被你們所遵信,總比保姆、妻子的話來得賢明。
名句解讀
為人要忠誠孝順,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建功立業,揚名萬里,這是圣賢的教誨。它諄諄告誡我們要守道尊德,發揚儒家的忠孝仁義精神,立身揚名,成為于國于家有用之人。
經典故事
百行德為首,德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古圣先賢十分注重修身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立德對事業的重要性。立德要做到忠孝兩全,要言行謹慎,要有所作為,西漢“萬石君”一家堪稱楷模。
“萬石君”是漢景帝劉啟對石奮的戲稱。石奮一生歷漢高祖、漢惠帝、高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數朝,他沒有學問,但恭敬謹嚴無人能比。他靠積累功勞當上了太中大夫。漢景帝即位,石奮的長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因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辦事謹嚴,做到了二千石的大官。于是景帝說:“石君和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榮寵竟然集中在他一家。”于是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石家能得到天子如此的贊賞褒獎,靠的是父子五人個個都循規蹈矩、謹言慎行。司馬遷稱頌道:石家孝敬嚴謹的門風聞名于全國,即使像齊魯這種禮儀之鄉生來好禮的儒生們,都自認為比不上他。
石奮一生的富貴榮祿就是靠恭順得來的,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也時時教育兒孫們尊禮孝敬,直到老邁也不改初衷。
告老還家后,石奮仍嚴格按要求每年定期來朝見皇帝。他每次路過宮門的雙闕時,都要下車小步趨身恭敬地走過,甚至看見皇帝鑾輿的空車馬,他也要謙卑地行禮致敬。皇帝有時打發人給他送來一些食品,石奮一定要跪在地上叩頭后趴著吃,就好像皇帝站在他面前一樣。
在家里,石奮與兒孫們也是依禮行事,一絲不茍。在外當官的兒孫們回家探親,他一定要穿好朝服才見兒孫,從來不直接叫他們的名字。兒孫們有了過失,他從來不會直接責備他們,而是自個兒坐到桌子旁,不言不語也不吃飯,直到兒孫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并讓長輩領著來認錯,表示堅決改正,石奮這才肯吃飯。
因為言傳身教的關系,石奮的兒孫們都很孝順,尤以長子石建為著。石建的恭謹甚至超過了其父。石建任郎中令,是天子的近臣,有事應該向皇帝說,他避開別人,暢所欲言,說得非常懇切;到了朝廷上晉見就好像不會說話一樣,因此連皇帝也尊重他。
回到家里,石建是個標準的孝子。石建已經鬢發斑白了,父親石奮仍然健在,于是石建每隔五天就回家探望一次老父親。石建進家門的頭一件事就是到下人們住的地方,悄悄詢問父親的身體情況,然后將父親換洗的內衣搓洗干凈,晾干后再交給下人,并從不讓老人知道這件事。父親石奮去世,石建傷心痛哭到快暈厥過去,無法站立,只有拄著拐杖才能走路。
石奮一生恭順、謹嚴,悉心奉君,他遵循嚴格的家法、禮規治家教子,獲取了高官厚祿,同時也贏得了家族孝賢的美名,是良好的德行成就了他。
上一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失之不憂,得之不喜》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