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
出處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
做那些別人還沒覺察到就該做的工作,辦那些還沒發生事故之前就該辦的事,體味那些沒有散發出氣味之前的氣味。要把小的征兆當成大事,把少的征兆當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對待他人的怨恨。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才能夠成就大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
名句解讀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這句名言提醒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這是自然規律。這就是說,任何好高騖遠,好大喜功之舉都是違背事物發展自然規律的。我們想起列寧的一句名言:要想成就一件大事,必須從小事做起。這句話與老子之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凡事只要堅持,就會越做越大,這就是自然規律。其實,道理是淺顯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就有人會忽略這個道理,從而也就往往導致受挫或碰壁。順應自然,按規律去辦事,這是千真萬確的成功決秘。
經典故事
兩個年輕人酷愛畫畫,一個很有繪畫天賦,一個資質則明顯差一些。20歲的時候,那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人開始沉醉于燈紅酒綠之中,整天美酒笙歌,醉眼迷離,丟掉了自己的畫筆。而那個資質較差的年輕人則沒有。他生活雖然極為貧困,每天需要打柴、下田勞作,但他始終沒有丟掉自己鐘愛的畫筆。每天回來再晚、再累,他都要點亮油燈,伏在破桌上全神貫注地畫上一個鐘頭。即使在他做木匠走村串戶為別人打制桌椅床柜的時候,他的工具箱里也時刻裝著筆墨紙硯,歇息的短暫間隙,行路時的路邊歇腳,他都會鋪上白紙,甚至以草棍代筆,在泥地上畫上一通。
40年后,他成功了,從湖南湘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上的平凡木匠,成了蜚聲世界的畫壇大師,這個人就是齊白石。
齊白石成功后,曾和他一起酷愛過繪畫的那個人到北京來拜訪過齊白石,不過,他同已自稱“白石老人”的齊白石一樣,已經是個年過六旬的老頭了。兩人促膝交談,齊白石聽他慨嘆美術創作的艱辛和不易,聽他訴說對自己從事繪畫半途而廢的深深惋惜。聽完,齊白石莞爾一笑,說:“其實成功遠不如你想的那么艱辛和遙遠,從木匠雕刻到繪畫大師,僅僅只需4年多的時間。”“只需要4年多一點?”那個人一聽就愣了。齊白石拿來一支筆一張紙伏在桌上給他計算說,我從20歲開始真正練習繪畫,35歲前一天只能有一個小時繪畫的時間,一天一小時,一年365天,只有365小時,365小時除以24,每年繪畫的時間是15天。20歲到35歲是15年,15乘以每年的15天,這15年間繪畫的全部時間是225天。35歲到55歲的時候,我每天練習繪畫的時間是2小時,一年共用730小時,除以每天24小時,折合31天。每年31天乘以20年,合計是620天。從55歲至60歲,我每天用于繪畫的時間是10小時,每天10小時,一年是3650小時,折合152天,5年共760天。20歲到35歲之間的225天,加上35歲到55歲之間的620天,再加上55歲到60歲時的760天,我繪畫共用1605天,總折合4年零4個月。4年零4個月,這是齊白石從一個鄉村懵懂青年成為一代畫壇巨匠的成功時間,很多人對齊白石僅用了4年零4個月的時間就取得成功很驚愕,但何需驚愕呢?不要畏懼成功的遙遙無期,成功其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用上你發呆或喝咖啡的時間已經足夠了。
白石老人的成功,深深地揭示了這兩句話的實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也就是把困難或大的目標分解在平時,分解成一個個連續容易做到的小目標,日積月累自然成功。我們每個人面對的困難會比白石老人從一個木匠成為一代畫壇巨匠還要難嗎?
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或去做一項事業時,在運作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不用著急,調整好策略和方向,把困難分散在平時,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只要堅持不懈,自會水到渠成。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也就是說再宏大的事情也須從細致處體現出來,白石老人雖然每天都在作畫,但作畫時必定是用心去做的,細致入微地揣摩和體會每一個細節,絕不會敷衍了事。因此,在把握大局的同時,用細致入微的心態去做好每一個細節,成功是必然的。
簡言之,“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體現的是你的全局觀和長遠規劃,“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體現的是你對細節的把握能否做到細致入微、入木三分。
上一篇:《多見者博,多聞者知,距諫者塞,專己者孤》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