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嘗精研理學,欲希圣超凡。
【譯注】
這句話講的是徽商汪訟盡心研究理學,希望能夠成為超凡脫俗的圣人。
輯自康熙《休寧縣志》卷6。
【感悟】
劉向說:“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里;干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烏號之穹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身任;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圣。”(劉向《說苑·建本》)騏驥,古代良馬名。干將,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吳人干將所鑄造。烏號,古代良弓名。排檠(qíng),矯正弓弩的器具。整句話的意思是:“騏驥雖然跑得很快,但是不遇上伯樂是不能達到千里的;干將雖然鋒利,沒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斬斷東西的;烏號雖然是良弓,但是沒有排檠,是不能自行矯正的;人的才華雖然很高,但是不致力于學問,是不能成為圣人的。”人的最高理想莫過于成為圣人,要想成為圣人,就要修身養(yǎng)性,而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學問”。
【故事鏈接】
在朱熹的倫理觀里,“天理”是高于一切的道德標準,他認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為夫婦、為兄弟、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亦莫不各有理焉”(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認為“天理人欲常相對”,“人只有一個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退也”(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要想作為“圣人”,必須“存天理,滅人欲”。“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宋黎靖德:《朱子語類》)。朱熹的這種抑制人欲、恪守天理的思想對徽商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徽商遵守天理,以天理為其重要的指導思想。
【延伸閱讀】
朱子曰:“某十數(shù)歲時讀孟子,言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以為圣人亦易做,今方覺難做。”(朱熹《朱子語類》卷一零四)意思是:“我十多歲的時候讀《孟子》,看到上面說圣人與我們是同類的人,我的喜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以為很容易就能夠成為圣人,直到今天才知道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一般人很難成為圣人。”這是朱熹對“圣人難做”的感嘆,因而在他的著述及語錄當中,他時常強調(diào)要讀書、要格物致知。
上一篇:《凡六經(jīng)傳注,非經(jīng)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年過四十,心猶不死》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