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欲除煩惱須無我①,歷盡艱難好作人。
【譯注】
①無我:原是佛教教義,也稱非我、非身。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此即人無我;法無我(法空)則認為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恒的主宰者。當然,日常生活中也常用“無我”,意思與忘我相近。
這句話意思是說:想排除一切煩惱,就必須做到“無我”;如果歷盡了千難萬險,做什么就都不在話下了。
輯自倪國強編著《黟縣民間古楹聯集萃》。
【感悟】
無我,佛教教義。亦稱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無我就是對外境,包括自己的身體都無控制念頭,寧靜隨緣,得大自在,大快樂。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無我不是說無靈魂,有心靈但無“我”這個概念攪亂“真我”,就叫無我)的存在。他們認為房子是磚瓦木石的結合體,人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在這樣的集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故謂無我。
【故事鏈接】
《婺源縣志》記載了一個故事:曾有一個廣東商人要將一箱珠寶與三箱海產運到北方去,殊不知,半路上雇的兩個挑夫卻打起了他的主意。萬幸的是,一天夜里,廣東商人起來夜尿,聽到隔壁挑夫悄聲商量謀財害命的辦法。原來,他們想先到衙門去報官,說廣東商人的貨沒有征稅,廣東商人聽到風聲后一定會逃命。然后,他們就可以把那箱珠寶對半平分。如果官府不理會,那就等到一個無人的地方,將商人一刀結果掉。兩個挑夫的話驚得廣東商人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硬著頭皮上路,一邊思量著對策。來到婺源縣城的時候,一家客棧老板見到廣東商人打招呼說:“客官,住宿嗎?”廣東商人靈機一動:何不先將貨物存在他這里,來一個金蟬脫殼,從長計議?但是,當下他也不答話,徑直往前走。中午的時候,廣東商人說要休息一會兒,找了一家客棧假裝午睡。那兩位挑夫則趁機到衙門去報官。見挑夫一走,廣東商人馬上叫人把箱子挑到剛才路過的客棧去,找到了那家客棧的老板汪源,向他說了事情的經過,并承諾事成之后,箱內財物對半均分。汪老板馬上把財物都藏了起來,然后往箱子里塞了一些雜物。廣東商人急忙挑著擔子回到客棧。剛回到客棧,挑夫就帶著衙門的捕頭來到了門口,將廣東商人的箱子打開,卻只發現了一些雜物。兩個挑夫犯了妄言之罪,各挨了五十大板。逃過一劫的廣東商人按照當初的承諾,要把財物分給汪源一半,汪源卻說什么也不肯收,他對廣東商人說:“我幫你不是為了獲取酬金,只是出于做人的道義。”
【延伸閱讀】
朱熹說:“不以其道得之,謂不當得而得之。然于富貴則不處,于貧賤則不去。君子之審富貴而安貧賤也如此。”徽商并不武斷地反對取利,但他們的基本態度是講求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不取不義之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儒家對商業的基本態度,也是徽商經商之道。
上一篇:關于文化藝術·鑒賞的名人名言大全
下一篇:《為學當修身養性,藝術為次》原文解讀|譯文|感想